《易經》是我國一部古老而嚴謹的哲學典籍。易經與書法,表象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然實則,漢字的造字與書法的審美理念,自始至終離不開陰陽變化之關系!因為,易中的太極圖本身就是文字造化之祖,更是書法藝術之祖!
易經的精髓就是用陰陽的對立統一,之間相互滲透轉化來揭示萬物運行發展的基本規律。而書法作為一種特別的、訴諸于視覺的抽象藝術,那上面的黑白(墨色與空白)的有效交融,正是體現出易中陰陽互相交錯、消長的生命意識。她也是建立在人情懷中的一種哲學,最能體現人的生命底蘊。從點到線,由線成字,再通過字的組合,成為了一幅完整的書法。
在書法的結體章法上,講究欹正、俯仰、順逆、疏密、避讓、向背、連斷、疾徐、開合等。在字里行間,要做到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而不空,實而不板,參差錯落,動靜結合。并須字字意別,勿使雷同。這就與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每個卦與卦之間的交錯互補,每個爻與爻之間的秉承比應相契合。因為,書法與世間萬事萬物一樣,深深植根于以《易經》為核心的古典哲學理論之中!也只有通過陰陽互補才能煥發出那無垠的生命力。否則,陰陽一失調,定會出現生命的病態,實則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正如蔡邕在其《九勢》所提:“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陰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他道出書法藝術源于自然,離不開天地神韻的感召。
系辭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意思就是說,要讓學者能達到“易”理哲學上那“天人合一”的精神凝結。而書法的本質精神也是在培養人克服心浮氣躁,讓人的內心世界脫胎換骨!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書法之妙,堪稱美學之靈魂,講究內揠與外拓。最高層面則是追求意境、神韻!斂心為陰,展筆為陽。 一幅好的書法必須是神、氣、骨、肉、血五者闋一。它將天地事物與人之所感應的,真、善、美合為一體的最直接表現!創造意境的前提就是先以形寫神、融情于景(當然還有一種是筆墨無法企及的那種朦朦朧朧的“虛”與“玄”)!就如《易·系辭傳》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就是以物取象,通過客觀形與神、主觀情趣的高度統一來達到意境美!若一幅書法作品有形無神,或無形無神,就根本談不上是藝術了!
《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無所不包,全息了中華所有文化。它的深邃哲理對中國的書法藝術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陽詢的書論《三十六法》,其中就例舉了大量易學中陰陽辯證理念。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灌對《易經》更是推崇倍至,他在《書議》、《文字論》、《書斷》等很多著作,俱以易理來詮釋書法,闡述書理、書論! (吳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