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霞
虔誠躬行于方寸紙頁間,我驀然發覺自己的渺小;細細撫讀著毫厘小字,方才醒出內心的淺薄。在歷經了悲歡離合、時移境遷之后,我們自感滄桑、自翊成熟,于庸碌中用浮華與躁動塵封了讀書的閑適心境。
此時發現,生活五味雜陳,無一味我能細細道出;人生跌宕起伏,無一事我能淡然處之。茫然,從一顆不再年輕也未曾老去的心中滋生。
我想起了孩子時的我——那時的我,也是茫然的。在懵懵懂懂中,闖入了書中的世界——這書,僅是課本而已。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在那個閉塞落后的農村,這是接觸文字的唯一途徑了。驚詫,因字里行間的新奇;茫然,則源于內心強烈的沖動并無法助我駕馭心中有限的文字。這種茫然,更促使我在書中苦苦追尋——我多么希望從中找到“掌玩”文字的規則……
及至到了青澀時代,這種追尋,卻也在我心中沉淀了幾分超然。那是莫名神傷的年歲,我熱衷于傷痕文學,常留連于鄉土的哀情中。年少的輕狂我未在生活中揮灑。別人風花散盡,我的雪月獨自寂寥;別人迷醉笙歌,我在書間夜舞。也曾感慨年華的轟轟烈烈,也曾在熱鬧的夜色中對影自憐。但,只需一壁燈光,一本好書,足矣!
何曾想,幾番世事浮沉之后,生活,抑或是生存,竟至于朦朧了書在我心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