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說是要常常約束自己,謹言慎行,不放縱,甚至于曾子所做到的那樣:一日三省進行自我檢查,少犯錯誤甚至不犯。《論語》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心,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茍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只不過對現代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和修練方式似乎是太認真,太沉重,因而太累了。所以真正能做到嚴于律己的人在今天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都追求輕松,追求瀟灑。
孔子曰:“己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用孔子的話說來不愿意“自訟”而言,自我訴訟,自己審判自己,這實際上牽涉到感情與理智的問題,就理智的冷靜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也認為應該自我批評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傾向而言,人總是習慣于自己原諒自己,為自己找出一些辨護詞,最后是自己做了法官,作出“無罪釋放”的判決,當今某些不正之風和貪污腐敗現象,至于其他方面的種種問題,更加抽象,是非界線更加不清,那就更加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諒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訟”的了。由此看來,自我批評的確是非常難得的啊!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凡事多作自我批評,既是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們今天仍然倡導的思想修養,能夠“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責于人”,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把一切錯誤推給別人,這樣怨恨也就隨之而起了。
孔子針對這種情況,才語重心長地教誨我們,要我們多批評自己,少責怪別人來減少怨恨,造成一個寬松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營造一個平安有序的和諧社會。說到底,“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從主觀方面來說反映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從客觀方面來說,也是一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說來也是,人非圣賢,敦能無過的問題在于犯了錯誤怎么辦。孔子在《學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復說:“過則勿憚改”。不要怕改正錯誤,但一般人恰恰是不勇于承認錯誤,也不敢于改正錯誤,究其心理,一是難過面子關,另是心存僥幸,以為人家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結果是欲蓋彌彰,在錯誤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貪污腐敗分子一樣。
或者是權威一天,聰明一世,也都是糊涂一時啊!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