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老師的工筆畫
《銅雀臺》淺析
銅雀臺 李耕/作
《仙游畫家》(李耕、李霞、黃羲)畫集中,李耕的作品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五幅六尺巨幅工筆人物畫,二幅是歷史以來前人所未畫的歷史故事題材作品:《銅雀臺》、《開科取士》、《唐玄宗游華清池》。
《銅雀臺》故事出處:在魏武執(zhí)政時(建安十五年冬)建(銅雀臺),位于今河北臨漳西南古鄴城之西北隅,與金虎、冰井二臺合稱三臺,臺基早已被漳水沖毀掉。引《鄴都故事》載:當時曹操遺命諸子把自己遺體葬在鄴城之西崗,要妾妓住在銅雀臺上,早晚為之供食,每逢初一、十五日在靈帳前奏樂歌唱,諸子們得時時瞻望西陵墓田。
這是歷史的大題材,可想而知要畫會有許多難度,李耕先生以其雄厚的藝術功力,抓住主題的特點,進行構思創(chuàng)作。
六盡的圖幅,畫面龐大,人物眾多,景物繁雜,有高大雄偉的雀臺,有成蔭的古松、桐樹等許多景物都置陳一起,這何等巨大的畫面,不是一般畫家輕易制作出來的。李耕先生在發(fā)揮他天才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完成了這幅大杰作,于前世紀三十年代間傳世至今。
這幅畫構圖布勢奇特,在圖面前部底下處,有多株挺拔的大梧桐錯落有置、枝繁葉茂,姿態(tài)婆娑,并有機地掩蓋了雀臺的許多部位,又有各種雜樹錯落環(huán)抱雀臺底層部分之處,漳水從石橋下飛流而出。在這梧桐樹叢里,構筑起雀臺的整體外貌,李先生全用傳統(tǒng)界畫技法逐層逐層從地上而起,插入云天,堂皇富麗,勢如萬丈高樓,位鎮(zhèn)百畝之域。雀臺的中部構畫一層寬適典雅的樓閣橫貫于中,閣中設置靈帳,帳外周圍有假山,有柳樹,樓閣四邊有精雕細刻的石欄桿,無比華麗。雀臺整體均以淡墨渾染呈灰色狀,若似大理石光彩奪目。雀臺外田底層下往雀臺最頂端,畫出一條八曲寬適走廊,以幾何形圖案的紅欄桿從走廊兩邊層層迂徊而上,似一條紅色彩色飛舞藍天。更有其特點的布局,就在全雀臺上下有二道飛動的斷云橫貫其中,一道在雀臺中部,一道在雀臺高部處飄出天外,構成一絢麗的藝術空間,給人以高不可攀之感,只有如此巍峨,才有可能望及鄴城外的西崗墓田。
許多妾妓、侍女們都在走廊和樓閣中活動,個個美貌灑脫,生動活潑,有的手捧碧桃,有的手托龍盤、寶物等等,遠近相間,三五成群,從走廊底部頻頻而上,最前部的侍女們已在樓閣平臺中為曹操奏歌起舞。曹操身著綠錦羅袍,端坐于中,欣然笑溢,不亦樂乎!圖中的人物刻畫的維妙維肖,光彩照人,堪稱李耕工筆人物畫中的杰作。觀者無不追憶郭沫若先生曾提出要為曹操翻案之事,不知其何為之?不過人們在歷史上對建安文學的成就,是持肯定的態(tài)度,因為大都出其曹家的門第呀!
這幅畫的技法,除人物、樹木、溪石壑等用傳統(tǒng)線條技法描繪,許多小雜樹有的用雙鉤和濃墨點葉,雀臺用界畫技法描之,這使畫面上顯得黑白對比,云煙友濃墨渾染,使全幅畫面氣韻生動,恰好妙處,是一幀不可多得的精品。 (蔣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