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人生 贊美生活
——小記鄭新儒先生的藝術之路
鄭新儒先生一九二八年生于仙游榜頭鎮紫洋村一個農民家里,從小就癡戀書畫藝術。念中學時,就開始練手刻印。中學畢業后參與黨的地下斗爭。解放后,在鐘山中學工作,后來調鐘山供銷社朗橋分銷處。朗橋地處麥斜云居山麓,山高水寒,在這偏僻的山坳里,他聯想到韓愈的“夕貶潮陽路八千”的意境,不氣餒,不叫苦,以山為伴,以職為樂,夜闌寂寞,他燃起煤油燈,獨自伏在桌上,聚精會神地學習刻印。山區創作條件差,缺蠟石,他徒步到邊遠的石白厝取蠟石為印坯,又從九鯉湖邊把砸碎的石碑鋸成材料。萬事具備,唯缺東風。正值六十年代中期,文革風云席卷神州大地,哪里去求師?哪里尋“伯樂”?他虛心好學,四處求師,利用“鴻雁傳書”,寄書信向上海的刻印名家錢君匋、單曉天和林健求教,甚至寫信給海外的書畫篆刻名家求教。由于他態度誠懇,使好些名家都愿意給這個沒有見面的學生函授知識,單曉天等名家都給他極為有益的指導,詳細地介紹刻印的工序步驟,毫無保留地講解,并贈送《漢印分韻》等工具書和《刻印座談稿》。學習篆刻,有了明鏡,使他從規范學習入手,很快掌握“篆法、章法、刀法”三要素,才藝日趨嫻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完成了毛主席詩詞十首130多方印鈐,印方出入秦漢,端莊雅嫻,集成冊子,由東南亞華僑藝術家周穎南作序,蔡園將軍題辭,深受社會和收藏者的普遍好評。
鄭新儒先生的金文書法作品從傳統中來,又走出傳統,富有新意。歷經幾十個春風秋雨的磨礪,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獨具個性、思想和品位,有詩一般的境界。他的書法是以名家字帖為師,以名家之長為師,受中華民族傳統書法藝術的熏陶。他的金文書法正如他的人,具有和藹平易的柔情和高超絕倫的魅力。我很欣賞他的作品,他書房里擺列著各種神奇的篆刻印鈐,有古拙的篆刻、剛勁的楷體和瀟灑的隸書。2008年6月,他與職儀合作,根據鄭畢揚創作的《奧運冠軍冠頂聯長卷》,花費2年多時間,完成長6米,寬0.8米的巨幅大作,榮獲“中國印象·水墨華夏”名家書畫藝術作品展書法類特等獎,展示了他作品藝術的氣勢磅礴。不久前,還相繼出版《新儒篆刻》,書法作品《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和詩文《拾遺集》。
喜愛篆刻藝術的鄭新儒終于成為專業的篆刻家,許多華僑請他刻印,許多名家也請他刻印,日本友人、臺灣藝術界和新加坡僑領都請他寫字刻印。1989年秋,馬來西亞興安總會舉辦中國書畫展覽,展出新儒三幅篆刻和書法作品,展后為該會收藏,會長林金樹稱其“藝術高絕”。近年來,仙游編印的向海內外散發的書籍報刊都征集他的篆刻書法作品作為插頁,深受讀者歡迎。鄭新儒先生現為中國華文印友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莆田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傳略編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專家大字典》、《福建省文藝家辭典》。
鄭新儒先生1984年離休,雖年逾八旬,仍辛勤耕耘,鍥而不舍,緊握手中堅韌的篆刻刀,謳歌人生,贊美生活,祝愿他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坦,越走越璀燦。 (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