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論語》中孔子曰:“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從現在來說:“什么道”?就是合法應得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仁道。仁道是安身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還是那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當然,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于那些貧心欲望“跟著感覺走”的人,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了。面對當前經濟市場激烈的斗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還有什么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盜亦有道”的原則,這已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問題了。
隨著現今反腐反貪倡廉力度的加大,必然出現貪官反攻為守現象,同時巧立名目,變相出國考察,出國具有示范效應,給貪官外逃提供了方便,甚至一些逾期不回,使他們更加容易得手。
貪官多是帶有僥幸心理,一是不一定被發(fā)現,二是即便被發(fā)現也不會死。從貪官的人性弱點來看,就是貪污欲望的興奮點,貪婪甚至比老虎可怕。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欲望永遠比金錢漲得快,在通過金錢來滿足欲望;這條道路上矛盾始終都是在加大的。有的人在未工作時,只要求就業(yè)就行,當了官,還覺得官太小,開著“夏利”的小車,又覺得“奔馳”好有了套房居住還想蓋“別墅”好,人性的弱點讓人有永遠擺脫不了的煩惱。
但這并不可怕,人的“自律”能力弱,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認”。只根據自己的利益辦事,必然招來很多的怨恨。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廉潔并不是談錢色變,其實按照孔孟的看法。廉潔就是“見得思義”。貪欲起盜心,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別人正直的,也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事實證明,在道理上人們都希望別人能做到無欲無私,以符合圣人的標準,可在行為上自己總是難免在私欲的纏縛中打轉,并且還能找到一套理論為自己的“人性之弱”辨白。
所以在金錢社會特別找到一套理論為自己的“人性之弱”辨白。
所以在金錢社會特別應當學會管理欲望,“一日三省吾身”,增長和發(fā)展的方向,讓人性的弱點降低“興奮”。“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在位盡職,不要總倦,執(zhí)行政令,忠心耿耿。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