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彬
陳曉威/攝
林錦堂/攝
紅團,又稱粉團、圓團,是一種廣泛流行于莆田民間的一種特色美食。
紅團通常以綠豆或糯米加糖和之為餡,以糯米粉摻些面粉,摻入紅色之物,加水揉制成皮,皮餡包成圓團后,放入紅團印模中壓印成形后,下墊雞蕉葉,置于蒸籠之中蒸熟即成。
莆田紅團以形圓、色紅、餡甜的形態特征,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甜甜蜜蜜。不僅是一種人們喜愛的美食,更是一種吉祥的文化符號。
莆田紅團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歷史了,這在一段見載于典籍的紅團故事中可得印證,而不是像現在百度中所描述:莆田紅團的歷史無從考證。
明代的思想家袁了凡是江西人氏,他十分崇敬莆田名人林龍江,結為摯友,常往來莆田,對當地的習俗掌故甚為了解。在他晚年時所著的《了凡四訓》中,詳細記述了莆田紅團的歷史和由來。
原文這樣寫道:“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著,常做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終三年如一日,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紅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span>
這一段故事按白話來說就是:在莆田林氏家族中,前輩有一位老母親,樂善好施,常常制作紅團,用來濟施饑餓的人們。不管是誰要求索,無不樂意地給予。有一個仙人,為考驗林媽,化裝成一個道士,連續三年,天天都向林媽要紅團吃,林媽都是很慷慨地給他。仙人終于認定了林媽行善之心是多么真誠,在感動之余,對林媽說:“我整整三年白吃你的紅團了,要用什么報答你的恩情呢?這樣吧,我察看了地形,你府上后山有一處風水寶地,你將來去世的時候,就安葬在那里吧!好人必有好報,你的子孫后人一定會人才輩出,做官的人有一升芝麻那么多!”林媽的兒子在母親過世時,按照仙人所指點的地方安葬之,果然第一代就有九個人中了進士,以后還代代出賢人,科甲蟬聯。所以,整個福建都流傳著“沒有林氏參與的科舉大考是不會開榜”的說法。
這個關于林媽因善而得福報的故事所傳不謬,說的是莆田九牧林的林媽一生行善,家風有德,她的九個兒子林葦、林藻、林著、林薦、林曄、林蘊、林蒙、林邁、林蔇都中了進士,九子都官居刺史,故有“一門九刺史”之稱。后來繁衍出龐大的九牧林家族,出不盡風云人物。
正因為這個故事的廣泛影響,莆田紅團被賦予樂善好施、美德傳承的文化蘊涵。
正因為這樣,莆田民間每逢春節、元宵,每逢婚慶、壽禮,每逢滿月、起紅,每逢厝成、喬遷,每逢祭祖、酬神,必定要做許許多多的紅團,作為喜慶吉祥之物,分贈于親朋好友,蔚成習俗大觀。紅團上的福、祿、壽、囍、梅、蘭、竹、菊等許許多多的吉祥圖案,更是寄托著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愿景。
莆田紅團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