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珠寶屬于“傳統技藝”這一門類。傳統技藝延續著中華文脈,是典型的文化符號,伴隨著歷史進程,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與之緊密關聯。各民族風俗不一,催發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產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時代變遷讓新舊技術更替,手藝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一些傳統技藝面臨消亡的可能。
數典不忘祖,逞技溯根源。“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莆田市傳統失蠟鑄造技藝幾經興衰,薪火相傳,正合此意。金銀器以金銀等貴金屬為材料,從其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遠超實用器物的意義。古今中外太多的人對金銀飾品情有獨鐘,全因工匠能利用金銀特性施展高超技藝。不僅如此,金銀飾品還被賦予了避邪去惡、趨利佑福的寓意。在我國民間,一直沿襲這種以金銀飾品慶賀祝福的文化風俗。嬰兒滿月,長輩會找工匠為孩子打制手鐲、腳鐲等金銀飾品,討個喜慶;姑娘出嫁,娘家也會陪嫁金銀飾品,圖個吉利。正是依賴著沿襲至今的民間風俗如源頭活水般的浸潤,莆田市傳統失蠟鑄造技藝才得以綿延至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基因。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珠寶的傳統制作技藝依賴這種“基因”而傳承至今,有捶打法、熔模法、抽絲編結法以及琺瑯彩等等,不一而足。以珠寶模具開發為例,行業內普遍應用的熔模法,即源于焚失法(中國傳統失蠟鑄造技術)——焚失法最早見于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后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就是用失蠟法熔鑄的。在2400多年前的戰國早期,就已發現我國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
為非遺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是當下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如今,金銀加工的技術日新月異,要想樹立我們的民族品牌,就要充分開發當代首飾加工制作的主要工藝技術——制作失蠟法需用的“石膏(蠟)模具熔鑄金銀首飾模具”。林國慶,是2020年底公布的莆田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失蠟鑄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至今他仍然采用傳統的、古老的失蠟法工藝制作金銀首飾模具,一家人堅守,幾代人傳承,專門為金銀首飾做“嫁衣”。繼承和發展傳統珠寶制作工藝,顯現了手藝人堅守的工匠精神;傳統失蠟鑄造技藝非遺項目,標定了技藝的核心文化價值;保護傳承、發揚壯大古老技藝,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人丁興旺延支脈,技藝傳承有淵源。《欽定四庫全書》中,《方輿勝覽》這樣描述興化軍(莆田古稱):“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幾于鄒魯。”興化軍建立后,著作佐郎段鵬為首任興化知軍,以德化民、提振文風,成為莆田崛起的新起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傳統失蠟鑄造技藝,在兩宋時期獲得空前發展,如今莆陽的老街已歷經千年風雨,金銀工匠云集九頭十八巷,仍依稀可見手工業在此繁盛的影子。當時,莆仙人抗元,多次遭受血洗,百業凋敝,而莆仙士子竟誓不仕元、不食元祿,紛紛放棄科舉,選擇以藝傳家,所以才有手工藝流散于今荔城區的黃石、北高和秀嶼區的東嶠等一帶鄉鎮。這使得一度漸顯凋敝的失蠟鑄造技藝再次得到“接濟”,并有了質的飛躍。明嘉靖年間,因倭寇屢屢犯境,興化府城十室九空,讓失蠟鑄造技藝再次陷入無以為繼的窘境。清初遷界禁海,又使得活躍于興化平原沿海一帶的手藝人背井離鄉,擔著貨郎擔游食四方,艱難謀生。撫今追昔,猶可一嘆!
跨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逐步開放黃金加工限制,東嶠林氏乘勢而上,充分發揮祖傳技藝優勢,為走南闖北的打金人服務。同時,作為這一傳統工藝的繼承人,林國慶亦創辦了珠寶模具公司,以責任與擔當,保護傳承并弘揚這一古老的傳統失蠟鑄造技藝。
以前手工藝從業者社會地位不高、收入有限,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確立與公示,非遺傳承譜系在新時代進一步得到壯大,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活力。保存非遺傳統技藝,講好中國故事,是傳承人下一步所要面對的共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