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五年,篇幅長達8400萬字的《四庫全書》,經13年艱辛編撰,終于告竣。適時,正逢乾隆七十壽慶“萬壽節”到來。皇上開恩要設四庫全書館席以示嘉獎。可在朝中一向老奸巨猾的權臣和珅卻非常妒嫉。
乾隆命和王珅偕同尚書金筒主辦萬壽節慶典。和珅知道皇上好大喜奢,就大操大辦,并從中夾謀私利。他籌劃由心腹烏魯木齊總兵李云光獻玉來吹捧自己。其時李云光把一塊晶瑩剔透的美玉作為壽禮獻上,奏曰:“萬歲,和田美玉是稀世瑰寶,在和田一帶,百姓都稱這玉為lsquo;和珅”。據傳得此珍寶,國運昌盛,圣體安康”。和珅手下蘇凌阿等一伙紛紛往前奉承:“慶祝圣上得此稀世美玉lsquo;和珅”!歡呼聲震天撼地。乾隆本就寵愛和珅,恰巧這玉也稱和珅,再聽諸位祝辭,嘴笑胡子翹,心里別說有多高興。李云光又奏道:“萬歲,臣愿以lsquo;和珅”玉二字獻聯,已想好了上聯。”乾隆興起,即問眾臣:“誰愿續下聯?”這種場面,誰還敢冒險,如不合圣意,豈不招禍。大伙不約而同朝向紀曉嵐,紀心里明白,即奏道:“臣愿”。
李云光就想刁難紀,于是拈須吟道:“有口也是和,無口也是禾,去了和邊口,增斗便為科”。這上聯利用同音及“和”字巧妙拆合,意為和珅歌功頌德。和珅聽了,喜不自禁。紀針鋒相對說出下聯:“有玉也是珅,無玉也是申,去了珅邊玉,添寶便為審!”眾人聽了暗暗稱絕,和珅、李云光等卻啞口無言。
緊接,云南總督福康安將一只精巧的竹籃舉過頭頂,高呼萬歲,奏道:“正值圣上七十大壽,云南出土這架石屏,真是天降祥瑞!”這里和珅設下向紀曉嵐發難又一詭計。福康安又將竹籃舉上頭頂,祝道:“萬歲,臣獻上盛東西的籃兒hellip;hellip;”他有意把“盛東西”三字說特別響。乾隆聽這三字,果然興趣,便問: “為何叫lsquo;盛東西rsquo;,而不叫lsquo;盛南北rsquo;呢”?和珅和福康安會心一笑,他們就欲引皇上提出這疑問。和珅往前奏曰:“這問題得學富五車的紀曉嵐才能解答”。乾隆點頭讓紀作答。
紀思忖等片刻,從容對答:“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木和金都能裝入籃中,故叫lsquo;盛東西rsquo;;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盛火則籃焚,盛水則籃漏,因而不叫lsquo;盛南北rsquo;”。乾隆聽了盛贊:“紀愛卿答得真好,真好,賜酒!”和珅和福康安仿佛被潑了冷水,他們看著紀樂滋滋把賜酒喝下,卻氣極無奈,又自嘆不如。
萬壽節輪到千叟席向皇上祝壽時。此席全是百歲以上壽星,一位白發白眉白須壽星代表獻上壽詩,乾隆接過壽詩,笑問該翁幾多高齡。答141歲,乾隆贊曰:“生于明朝崇楨,歷經兩朝五帝,真是人間奇事。”說罷,他臉朝紀:“此翁141歲高壽,朕已得上聯,卿續下聯”。便吟道:“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眾臣聽了,都贊出聯造詣高,同時又為紀急著。和珅卻心里高興,想著看笑話。紀笑了笑,便說:“古稀雙慶,再添一度春秋”。此聯之妙已傳為千古佳話。舊稱六十為花甲,花甲重逢即120歲,三七即21歲,相加即141歲;七十為古稀,古稀雙慶即140歲,再添一度春秋,正好也141歲。
俗云“伴君如伴虎”。乾隆晚期,朝政日趨腐敗,紀曉嵐陪伴皇帝左右,常有不測,但他總是以機敏和辯才,化險為夷。有一回,乾隆和文武官員在御花園飲酒,觥籌交錯,談笑風生。臨結束時,酒場快冷清下來。乾隆想調和一下氣氛。于是,突如其來向紀發問:“紀昀,你是忠臣還是奸臣”?紀不卑不亢答:“當然是忠臣”。乾隆又問:“忠臣該何表現?”紀認真再答:“為國盡忠,為民造福,君令臣死,臣就得死。”乾隆點頭說:“好一個君令臣死,那你就到荷花池投水自盡吧!”
乾隆說得漫不經心,但君無戲言,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在場的眾臣多膽戰心驚。只見紀從容走向池旁,聳身就要跳下,可又停住了,只是嘴唇又張又閉,頭還略微點點,站一會兒,又轉回來。他跪到乾隆前,為難地說:“萬歲,有人不讓死!”“誰?”乾隆疑惑不解。紀說:“屈原,不讓我死。剛才我要投水,忽然看到屈原從水中冒出,我說lsquo;屈夫子,我真欽羨你,你當年投的是洶涌澎湃的舊汨羅江,我今天投的只是這荷花池。不過為表忠誠,我也心愿。rsquo;但屈原說,lsquo;紀昀,你不能死哪,我那時跳江,是因楚懷王昏庸無道,專信佞臣,天怒人怨,當今萬歲是有道圣君,如你跳水自殺,傳開來,不是有礙圣譽嗎rsquo;?我一思量,覺得屈原說得在理,我死事小,可影響圣名事大呀!”乾隆聽了哈哈大笑,說“朕就懂得你有解法”。群臣這才明白是皇上在惡作劇。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親政,和珅下獄自盡。嘉慶十年(1805)正月,紀曉嵐被拜為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是年,他卒于任上,享年82歲。其滑稽一生,寫的聯句不勝枚舉。垂暮之年,還自擬“沉浮宮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囊魚”。可謂是其為官生涯,埋頭書堆的寫真。他還撰下“四莫”詩,以告后昆:“貧莫斷書香,富莫入鹽行,賤莫作奴役,貴莫貪賄贓”。其臨終還留下遺訓:“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酸”。一生滄桑,萬千情愫,均蘊含聯中hellip;hellip; (續完)(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