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風
周末早茶喝完,宋同學問我想去哪里打卡。我說可以去西隱亭觀瀑。宋同學疑惑道:“在這樣的冬日還能看到瀑布嗎?”我開玩笑說:“那就看緣分吧,即便看不到瀑布,去山間走走,也挺好?!?/span>
西隱亭藏在象峰村的山坳里。雖然很多人去往南少林寺時會經過,但因為其“隱”而容易被無視。在這個年代,有誰會“低頭”注意到這樣一處風景獨好的佳境?
于是,村里在大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刻了四個大大的字“西隱飛瀑”,刷上金漆,吸引路人。
從跨溪而建的“天路”公路橋橋頭沿著棧道往下,抬頭可見與公路橋并排的用方塊石砌成的石盤渡槽,這座渡槽橋全長100米,高28米,是外渡引水渠最長的渡槽橋,可將東圳水庫的水輸往江口。
槽體刷著“石盤渡槽”“莆田縣黃石公社民工團建”字樣,據說是1972年所建,至今也有50多年歷史,氣勢恢宏,雄風依舊,令人震撼。
石盤渡槽橋的正下方,是一座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古橋,名為“棲隱古橋”,我不禁為這“棲隱”二字叫好!
棲隱古橋是石拱干砌單跨橋,橋面長30多米,高15米,寬近4米,半圓拱跨度近20米。
站在古橋上,橋下溪水過壩形成浪漫的水幕,發出不小的聲響,這聲響又傳到上面的渡槽橋底,形成回聲互相呼應,一下子就讓這原本幽靜的山澗熱鬧了起來。
渡槽橋護著古橋,如同長大成人的兒子,護著年邁瘦弱的母親。
溪兩側樹木郁郁蔥蔥,把這橋下的空間蔭蔽成一處世外桃源。
宋同學說以后可以在這古橋的石桌上泡茶,一定特別愜意。
站在古橋上往東望去是一片山林,林間有一片“臭菊”盛開著黃色的花,格外顯眼。這樣的“臭菊”,我很久沒看見了,記得小時候在村里一戶人家的屋后見過,雖然臭了些,但一直覺得它們特別漂亮。
“臭菊”所在山坡的溪對面,就是“西隱飛瀑”,如同一條白練從上面的路邊飛流而下,在潭中積蓄,并匯入溪流中,日夜在山澗間歡唱。
我好奇地登上公路橋找尋這飛瀑的源頭,竟然只是人工水渠里的一泓清水而已,不可思議。
古橋的西面風景更好。
我們沿棧道往西而下,這里有一片被石壩圍著的美麗的水潭,水清澈見底。
溪石、蘆草,還有掉光葉子只剩枝丫的樹和用紅土夯成墻的土房子,互相映襯著,潭邊那棵黃色和綠色葉子間雜的梧桐樹,倒映在水潭中,它們簡直就是約好了要一起把這個山坳打造成網紅打卡地。
繼續往西,沿石頭壘成的小道往村里方向走去,村口有成套搗米做糕的老石臼。
村間小道旁是用石塊壘得整整齊齊的果園,種了枇杷、香蕉等果樹,香蕉結著果,而枇杷剛剛開花。
據說象峰村以前家家戶戶不是種植果樹,就是養豬……后來,經過畜禽整治,才有現在的清新。
我喜歡用石頭壘起來的果園墻,這才是山村該有的純樸。
石墻上長出一叢清涼果,這果實摘下后,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果實里的籽曬一下,搗騰搗騰,可以制成美味的清涼粉。
西隱亭入口處有一個小店,店主是一位老奶奶。這位老奶奶身體健康,精神非常好。老人家說她眼睛一點都不花,走路不用拄拐杖,頭腦也清楚著,店里每一樣商品的價格她都熟知,還能一下子算出價錢,很是厲害。她說,來西隱亭玩的人越來越多,她店里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我心想,外面來的人看的是景,而這些來看景的人,其實就是老奶奶眼里的景。山里的風景不會變,而那觀景的人,卻是換了一批又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