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縱橫滋味濃
讀許更生散文集《霞光·菊影》感言
許更生老師七年前結集出版散文集《紅燭·青果》,我拜讀后撰寫了篇評論文章。去年,許更生先生又把他近期出版的散文集《霞光·菊影》贈送于我,讀后受益匪淺,感觸良多。
文集中作者以濃郁的愛心與無私奉獻的主題,貫穿通篇,無論是談論教學上的新課題改革,或是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之豐盈多維元素的情愫體現,皆以愛的情懷,傾注筆端,一笑一顰,一舉一動,皆成文章。佳作文采飄逸盡顯風流,給讀者以思想啟迪、教誨,綿綿絮語暖心懷。在《談奉獻愛心》一文里,作者以莆田老一輩名師的平生奉獻于教育事業(yè),灑滿熱血,創(chuàng)下輝煌業(yè)績,為深刻生動的素材。文章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闡述“愛的暖流”、“愛的光輝”、“愛的行動”、“愛的微笑”、“愛的春風”hellip;hellip;化做和煦春風那樣“潤物細無聲”,澆灌心田,滋潤心間,用愛心之手,“播種著一顆顆知識的種子,催化著一個個奮發(fā)上進的萌芽”。作者那先鋒性的立意思想傾于筆端,激發(fā)了無數學子奮發(fā)向上,努力拼搏,實現美好的理想。作者引用外國《莫忘韓麥爾的沉痛告誡》,又運用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偉大預言,疏通那些精神頹廢、瀕臨崩潰的輟學者(落榜青年學生),使他們鼓起勇氣,不氣餒繼續(xù)往前走。類似這樣的隨筆式文章,也許是作者在教學與研究之外的心得體會。抑或是以一種藝術化的手段去再教育與影響青年學生,感化心靈,轉敗為勝,其篇篇富有催化劑式的文章,便成為眾失學青年的精神動力呢。正如《嗜魚、拒魚、授魚》《強扭的瓜也甜》《該出手時就出手》等等,都有雜文那樣的特殊表達效應。讓人們在接受思想教育中,潛移默化般地浸透與啟發(fā),同時又得到藝術的感染。只要是如許的設定能成立的話,那么作者與讀者之間已經得到心靈深處的溝通,亦達到兩者極為默契的互動與雙贏。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無疑的在于斯,目的也就達到了。
集子里有相當的篇幅,敘寫莆仙歷史名人軼事、地方掌故、學者詩文等等。作者查閱了大量的古今典籍、史乘、方志、族譜等史料,解讀了許多鮮為人知或以訛傳訛的文史“錯案”。以事實為依據,集眾家之正確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辯證法觀點,引經據典,另辟蹊徑,得出自己的結論。作者對史學家鄭樵的詩歌,作了學術性的考證,總結出這位史學家詩歌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作出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報國情懷”、“創(chuàng)新求實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觀念”、“天人合一意識與和諧中庸思想”等等思考。作者還對歷史名人徐寅、蔡襄、翁承贊、歐陽詹、劉克莊、龔茂良、陳文龍、張琴以及郭風等學術成就及文學特色進行詮釋、解讀。
改革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也需要傳承,發(fā)揚光大。那么,文化與教育的發(fā)展與進步,更需要許更生先生這樣的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教育改革者的負重拓荒精神。許更生的文學氣質就如此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和蘊涵著多元因素的智慧闡發(fā)。(郭大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