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就寬容精神,說過很多至理名言:“君子有容其德乃大”。說一個人有沒有器量,是否其備寬容的品德,一個器量狹窄沒有寬容精神的人,在任何社會中都是不受歡迎的。
《菜根譚》中也寫道:“不責小人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皆可善德,亦可以遠害”。意思是說,君子應當有隱惡揚善忠恕寬厚的美德,才是立身處世之道,特別注意的是“亦可以遠害”。論語中也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警言“寬則得眾”。一個器量寬厚的人,必能得到部下的忠心。如果心胸狹窄終必眾叛親離。
三國時的曹操能雄踞力眾人之上,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曹操不記前仇,化仇為親唯才是用的容人器量,確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為袁紹討伐曹操時,命陳琳寫了一篇《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把曹操寫得狗血淋頭,把他祖宗三代都臭罵一頓,還出賞錢買他的人頭。曹操看檄文時正傷寒感冒,躺在床上,又氣又怒出了一身冷汗,曹操從床上一躍而起,頭痛全消,后陳琳被虜,不但沒有殺他,還喜歡陳琳的文采,不由地起了憐才之心,說道:“以往的事就算了吧!”于是赫免了陳琳,接著額外照顧,安排他當了自己的記寶。回頭看,曹操不殺陳琳有發人深思之處,曹操的大度恐怕是會令人向往的。他的手下許多文臣將都是這樣得來的,如大將張邁、高覽、謀臣荀或、許攸等,投降曹操后均以誠相信,終于為之效勞。他的雄才大略是善于用人,故濟濟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眾星伴月,出謀獻策。
曹操在鎮壓穎川起義軍后,因軍功被升遷為濟南國相,后二年中“燒了兩把火”。一是罷貪官,二是毀謠祠,他的影響大增,仕途呈蒸蒸日上之勢,曹操能打入皇室核心,武裝并任要職,連大宦蹇碩也要同他共事,這說明他在仕途上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曹操的一生如其他成大業者一樣,幾進幾退,他晚年由丞相而到魏王,漢獻帝甚至讓他享受天子旌旗備天子乘輿如待遇,但他最終不親帝,抑制欲望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在群雄混戰之時,后來人稱他為奸雄,只為王,他的一生最奸之舉,莫過于不奪帝位。耐用帝權既撈取名聲,又得到實惠。但在當時以及整個封建正統觀念居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來說,能夠“孝忠”朝廷,不慕虛名,勢具而不僭位竊國,從謀略的角度看,確實使曹操的形象增色不少。
然而曹操又是一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而且好讀書勤思考的人,這就使他的深沉不同于一般陰謀家野心家的深于城府,是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龜雖壽》和《短歌行》中說明:人的一生能有多久,這樣短暫的人生難道不應珍惜?這樣不多的時光,難道不應抓緊嗎?因此他的結論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不多的時光,短暫的人生中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讓有限的生命變成永恒”的意思,大丈夫尚如此也更有格調和品味,也更大氣。
他的《觀淪海》是何等的氣勢,詩句確非大手筆而不能求,曹操畢竟是亂世英雄,對于生命的毀滅,他比誰都看得多想得多,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機敏、狡詐、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的人物。
蘇東坡說句公道話,他認為諸葛亮“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曹操并不在乎死后別人的說三道四,他生前的事大體已經做完。
魯迅語: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而且是一個有幾分可愛,也有幾分奸詐的英雄。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