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莆田還未然開發,興化平原海水漫漫,直逼到南山腳下,莆陽是一片咸地,四處蒲草叢生。發源于仙游鐘山的延壽溪,匯九鯉湖、茗溪、長嶺溪、蔡塘溪及漁滄溪渚水,經東圳、下鄭、出杜塘,趨入海,滾滾東流,一瀉千里。
從河南來到莆田避難的吳興,擇居華巖山下洋西洋,先在延壽古峰教館,后到仙游興角山學道,練得一身武藝,決心報效閭里。他傾盡家資,興修水利,帶領百姓筑長堤,遏海潮,填海造田,開發北洋,于杜塘附近壘石構筑延壽陂,引溪水南入沙塘坂;又鑿渠引水,開溝排洪,流經溪白、洞湖、后卓、漏頭、泰葉莊等村,灌溉萬畝良田;于平原地帶開挖溝渠60多條,引水南流到蘆浦、陳墩各村,筑涵洞、陡門,以減緩水勢,時稱“北洋水利工程”。百姓感念他為民造福,尊稱他為“吳長官”,朝廷封他為屯田員外郎。
唐中宗景龍三年八月初,暴風雨襲擊興化大地,延壽溪上游山洪暴發,陂下游海潮頂托,滔天巨浪沖擊陂壩堤防,延壽陂面垮塌崩壞危險。杜塘一帶,陂堤崩潰多處,屢修屢壞。吳興沿堤巡察,心急如焚。他意識到這是水中蛟龍在興風作浪,妄圖掀掉大陂,繼續禍害百姓;心想鄉親多年血汗,豈能毀于一旦!不禁怒火中燒,氣沖斗牛,發誓斬殺惡蛟孽龍,為民除害。
只見吳興身披鎧甲,手持寶刀,力排父老的勸解和攔阻,毅然躍入陂下深潭,撥開重重惡浪,與蛟龍展開了殊死決戰。一時間,潭中水花飛濺,岸上人聲鼎沸,吶喊助威,戰鼓如雷;人蛟搏斗,一上一下,一沉一浮,激戰了幾十個回合,不分勝負。吳興已是遍體鱗傷,精疲力竭。正在陂壩上奮勢助戰的吳興胞妹吳媛,眼疾手快,搭起箭弓,施展道法,以神針射中龍目。蛟龍受傷,抖首甩尾之際,吳興蛟緊牙關,拼盡全力,手起刀落,一舉劈下了龍頭!頓時風平浪靜,空中霧散云開,岸上掌聲四起,人群歡呼雀躍。延壽陂終于保住了,但吳興卻因身負重傷,心力交瘁,與蛟龍同歸于盡,沉入溪底!時為公元709年8月5日。
鄉親們四出查尋,找到了吳興尸體,把他厚葬人人失聲痛哭,涕淚交流不止!大家把吳興斬龍之處稱為“吳公潭”,焚香祭拜,悲慟欲絕!
惡蛟被吳興暫殺之后,龍血染紅了下游的溪水,沿暢山、溪頭一帶,一直流淌三里之遙;里人稱這一每河道為“赤溪”。三日之后,人們在八里之外的東方泥淖中,發現了吳興斬龍的大刀,就把那個地方叫做“吳刀”(今名吳紅);龍頭隨水漂流了十余里,擱淺在溪岸邊,人們把該處稱為“流頭”,當地村莊遂以方言諧音名叫“漏頭”。這些地名都沿用至今。
為了紀念吳興的功德,后人于唐德宗建中年間在吳公潭東岸的福平山(即古峰)南麓,建立“吳長官廟”,俗稱“吳公祠”、“吳興廟”,讓子孫世代奉祀海水英雄吳興。(口述:魏家明 整理: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