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學士》的歷史由來,可追溯到唐太宗執政的貞觀年代里成立的文學館(秦府十八學士)。太宗物色了在朝的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年、許敬宗、陸德明等十八位大臣名士。在當時被選中者,為天下之所慕向,時人謂之“十八學士登瀛洲”。我選用《十八學士》這個歷史題材作畫寄予抒發愛國愛鄉之情,謳歌改革開放、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政策。現擬從《十八學士》的創作實踐談點滴體會。
《十八學士》依歷史事實,應該描繪他們在文學館之內編撰史書經典等活動的場面,為什么把學士們置于似在園林園中以琴、棋、書、畫為活動情景來處理,這是作者特意構思安排在他們休息間的一個自我娛樂機會,這樣更給人們有一個清高超逸而寧靜之感。
《十八學士》人物活動是以琴、棋、書、畫四個場面為主線,有時還畫上歌妓、書童、車來馬往、舟游垂釣的情景。所以在構圖的時候,要求先把這琴、棋、書、畫,活動中的人物要突出開來,如何巧妙地把他們安排在那個角落中最引人注目,因為她們既是單一活動的場面,又是整體活動的場面,所以在為人物造型時候應該關照到互相聯系各自呼應,以形成一個生動活潑、欣欣歡樂的氣氛,給人以動感恰似身臨一個文明恬靜的境界。
《十八學士》圖人物眾多,景物復雜,所以對景物人物設色,首先應定個調子,即色的基調問題,是冷調、暖調或熱調,從之盡可能發揮色彩的表現力。如果用重彩,就求取濃艷美,如果用淡彩,就力求淡雅美,不管什么樣的美均求于調和統一為宜。根據傳統欣賞習慣和時代審美觀點的要求,中國設色的特色是“隨類賦彩”是以對象的固有色作為設色的依據來考慮的。《十八學士圖》用色我通常以比淡彩色重一些,因為大幅氣色過淡則看無氣勢(氣氛),以物體本身色彩相互對比和襯托,求得和畫面色彩和諧協調的效果,恰如其分地、適當地采取色彩對比和補色方法處理。在人物著色時分為主次,即賓主有別。重點人物以較深色外,其它人物的服式多用類似色處理。如果一個一色調未免太雜太花易俗氣。有時在較濃艷之處,還用淺墨水加以適當的渲染。使色調沉著厚重,給人以古雅之風味。
在傳統工筆畫方面,不論人物畫或山水花鳥畫,多數畫家均用熟的宣紙或絹來描繪的。作畫時把宣紙或絹平放在畫桌上進行描繪,仙游畫家秉承傳統習慣畫工筆畫,喜歡用生的宣紙,并把生宣紙裱在壁上或大幅的畫版上作畫的,這是仙游畫派獨特之處。裱在壁上和版上作畫,特別是描繪六尺以上的巨幅作品,大線條,長線條運筆流暢自如(指力、腕力、臂力同時并用),對比例、透視、解剖也比較好掌握。《十八學士》一般人物衣紋方面,多用釘頭鼠末、鐵線描,行云流水描等傳統技法,土坡山石,雜樹多用斧劈、披麻皴法,但用筆略帶寫意一些,求得有筆有墨的質量感,亭臺樓閣多用界畫方法描繪。
學畫要長年刻苦磨礪,不斷探索入師造化力求自成一格,“藝海無涯”我覺得還不夠,我決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刻苦潛研默默耕耘,去擁抱金色的秋天。 (蔣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