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市有一個“劉公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尤其是從外地慕名而來的游客。這在眼下是正常的事情,猶如廈門市博物館下轄的抗英名將陳化成(1776—1842)故居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樣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來此憑吊,來此緬懷陳化成在鴉片戰爭的“吳淞戰役”中,率清軍將士孤軍奮戰,身負重傷仍頑強戰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英勇事跡。
大家都知道,劉公島是北洋水師的誕生地和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如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水師學堂和多處炮臺及其他遺跡,所以它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順理成章的事。不過我今天要講的是,“劉公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面居然保留著一座北洋水師建的媽祖廟。
我沒有去過劉公島,而我的朋友“雪泥鴻爪”前幾天隨團去劉公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順便發了幾張照片給我,其中包括這里的媽祖廟,引發了我的興趣。
首先聲明,我的興趣不在于北洋水師的興、旺、衰,而在于北洋水師官兵如何拜媽祖。
據“雪泥鴻爪”描述,他參觀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之后,又參觀了“北洋水師提督府”舊址,而提督府的第三進院落,是座媽祖廟,有專設的祭祀廳,里面供奉“天上圣母”媽祖神像,身邊配兩個執日月扇仕女,左右另供陪神千里眼、順風耳。從陳設看,但凡媽祖廟應有的這里都有,連鹵簿儀仗也一應俱全。雖然媽祖神像明顯是新塑的,但正面上頭懸掛的“慈蔭海事”匾額應該是舊題句子。神龕前立柱楹聯寫的是:“蔭庇德厚受兆姓崇祀;護佑功高膺歷朝封典。”最獨特的是廳中陳列著多艘北洋海軍艦船模型,讓人恍若跨越時空,回到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兩廂壁上繪有大型壁畫《息風解困》《甘泉濟師》,反映和歌頌的均是媽祖護佑航海平安的神跡。
這里的講解員告訴觀眾,北洋水師官兵多來自沿海地區的漁民子弟,所以都有信奉媽祖的傳統;加上清朝從康熙到光緒,幾個皇帝都十分推崇媽祖信俗,尤其是重視媽祖在“慈蔭海事”的重要作用,于是北洋水師對官兵祭祀媽祖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首先是廟祀,即重要日子舉行紀念活動,如媽祖誕辰日的春祭和媽祖羽化日的秋祭,都按國家祀典的規格隆重舉行。此外,北洋水師專門制作了“天上圣母”的旗幟,規定每月逢初一、十五升掛,全體官兵必須在升掛媽祖旗時行軍禮。
遺憾的是,北洋水師官兵最終都壯烈犧牲了!講解員說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日本蓄謀已久,做了大量戰前準備,包括派間諜潛入威海,對我布防狀況了如指掌;二是北洋水師自成軍之后就沒再添購設備,海軍軍費被慈禧太后挪用去建造頤和園,慶六十大壽,而日本天皇卻帶頭捐款,激勵全民捐資,拼命添購新型戰艦,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其海軍總噸位和戰力已遠超清軍;三是戰略戰術均有嚴重錯誤。
拜媽祖的北洋水師官兵中,涌現出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數十年前我看著名電影演員李默然在電影《甲午風云》中扮演鄧世昌,對他那一張粗糲的臉,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覺得中國真正的男子漢就該有這樣一張像鐵砂鑄成的堅毅的臉!
從劉公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的媽祖廟,我聯想到我們福建也有這樣的媽祖廟,那就是福州馬尾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馬尾船政天后宮”。有趣的是,一南一北兩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與中國最早的海軍北洋水師有密切關系。這里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杰出的海軍將士,其中就有鄧世昌。(朱合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