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明朝禮部尚書,莆籍國師陳經邦的老師名叫黃正中,是莆田城外莘郊村人,祖上出身于城內東里黃氏望族。他自幼熟讀詩書,學得滿腹經綸,卻無意于或功名,而下鄉開設學館。他選擇莘郊中社,建起“錦亭書院”,辦起民學,教育士子,考中秀才、舉人者,為數眾多,名聲大振。遠近人家,慕名而將孩子送來求學。陳經邦就是其中的一名學子。
黃正中因材施教,訓導有方。他時時教誨學生勤奮刻苦,嚴于律已,做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陳經邦考中進士,做了大官,老師并不居功自傲,也不伸手要求報答,學生自然心中有數,絕不忘恩負義。那一年,陳經邦特意邀請黃正中進京,覲見萬歷皇帝,還陪同他游覽了皇城的風光名勝,盡興而歸。
陳經邦告老“林下”回家后,時常想念恩師,總想與黃正中先生相聚,開懷暢飲,以表感恩之情。
那一天,正是初夏五月,陳經邦派遣家丁前往莘郊,邀請黃正中老師到府一敘。那家丁領命,早早就從城內廟前鐵樹里陳家府第出發,出了北城門,沿著頭亭、二亭、三亭的官道走去。約摸行了五里路程,進入莘郊鄉里,來到郊東橋頭,看見碼頭附近有一位老人正在樹下散步,就上前叫道:“喂,黃正中住在哪里?”那位老人轉身一看,見是一個后生仔,竟然對他呼名叫姓,好是無禮!就不理睬,徑自走開。家丁看他沒有回答,大聲再喊:“吠!你這位老人,我問你黃正中住在何處,你為何不應?莫非是耳聾、啞巴?”老人聽了,頭也不回,沿著溝邊一直走去。家丁無法,只好跟在后面。那老人邁進了一家屋里,一會兒又走出來,看見后生仔還是站著,就問道:“你這小子,來自何方?因何緊追老夫不放,意欲何為?”家丁答道:“我是城里陳府家丁。國師爺派我來請黃正中入城敘舊,不知黃正中家在何處?”老人聽了,方知是弟子陳經邦來請先生,便說:“老夫便是正中”。家丁見此老人正是自己要找的先生,心想剛才對他指名道姓,沒有禮貌,是得罪了老人家,非同小可!覺得后悔不及,不知如何是好?
原來,那個家丁平日在城里,依仗陳府勢力,孤假虎威慣了,哪里把鄉下人看在眼里?先生見他如此無習教,有心整治他一下,便對他說:“你家老爺吩咐,叫你把我這里的一個磨輪帶去,他要使用”。家丁聽了,疑惑不解心想也許是國師要親自磨豆漿?卻又不敢多問,只好聽從老先生安排,用麻袋把放在墻角的一頂“手磨”裝了,背著回城,以便交差。
那副石磨至少也有四、五十斤重。家丁五步一停,十步一歇,直累得他上氣接不了下氣;一路上讓太陽曬得頭暈目眩,汗流滿身,只覺得腰酸背痛,腿如煙筒。從莘郊到城里只有五、六里路,他竟行了兩個鐘頭才到府。陳經邦見他一副狼狽相,問是何故?家丁以實相告。陳經邦知道是他得罪了老師,受到懲罰,心中不覺大怒,罵他糊涂、無用,不知世故,誤了大事!一頓訓斥之后,又立即雇了兩頂大橋,親自再往莘郊,向黃正中先生賠禮道歉,萬分懇切地扶老師上轎,一同到了府中,大擺宴席,殷勤款待。師生促膝談心,暢敘離別之情,杯來盞去,酒足飯飽,直到午夜方休,又安頓老人住下,在城里玩了好幾天,才送他回家。
陳經邦身為國師,知恩圖報,時刻不忘尊敬老師,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小家丁狂妄自大,目無師尊,失禮被罰,身背磨輪,吃盡苦頭,乃是自作自受,貽下民間笑話一樁。這個故事,在莘郊及其周圍村莊廣為流傳,成了農家老輩教育子孫勿忘尊師的生動教材。 (口述:施金榜 整理: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