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第二十四“賢襲人嬌嗔箴寶玉,俏平兒軟語救賈璉”里,表面上寫的是榮府王字輩的老大,老二賈璉、賈寶玉的不爭氣會,一個有尋花問柳的惡習,一個有喜吃胭脂的變態。實際上是借用寶玉的行為表述了雍正皇帝遲來的治國因失策的懺悔與醒悟。
文中寫道:“湘云只得扶他的頭過來,一一梳 箆。發現自頂至辮梢一路四顆珍珠,只剩三顆,丟了一顆。”
上段中的“四顆”即是雍正在兄弟排序中的四阿哥。頭上的珍珠丟了一顆。意為雍正頭丟了。
“黛玉冷笑道:lsquo;也不知是真丟了,也不知是給了人鑲什么戴去了rsquo;!”話中表面是由于吃醋而奚落寶玉有可能把珍珠送給寶釵做定情物。實際上是用金頭玉脖仿制了雍正的尸首。
“寶玉不答。又順手拈了胭脂,意欲要住口邊送”。“胭脂”的諧音為雍尸,即雍正的尸體。
寶玉調脂弄粉,吃人嘴上胭脂的毛病,襲人在第十九回里也曾經規勸過,寶玉也表示都改。但這“不長進的毛病兒,多早才改過”。弄的眾姐妹們都不理他,就連最豁達大度的寶釵也都避的遠遠的,只有一個小丫頭叫蕓香的供寶玉使喚。“蕓與雍近諧香,喻指雍正。雍正被殺后,襲人把蕓香改為蕙香,意為廢香。寶玉又為他改成“四兒”,也就近似四阿哥。作者把寶玉描寫的與雍正如此投緣,目的是寶玉讀 《南華經》時的感受代表了雍正死后來不及表達的醒悟。現將《南華經》外篇“月去篋”一,是解釋如下:
“南華經”:戰國時莊周著的書,名《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主要書籍之一。
“月去篋”:啟人箱篋而行竊盜。其文曰:
“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所以如果滅絕了人的智慧和知識,就沒有計謀去實施大宗偷盜。
“摘玉毀珠,小盜不起”:把珠寶毀掉,沒有了財產,小偷小摸就沒有了作案的目標。
“焚符破璽,而民樸鄙”:燒掉官府的印信,砸毀皇家的玉璽,沒有了權力的爭奪和束縛,民風就會淳樸謙恭。
“掊斗折衡,而民不爭”:砸壞量斗折斷稱子,沒有了輕重或多少的衡量標準,民眾就不會有斤斤計較的爭吵。
“殫殘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議論”:竭盡廢除國家的津法,民眾就可以無拘無束發表意見。
“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明才智矣:”撥亂韻律,熔掉樂器,塞住瞎子的耳朵,而天下人只能生活在一片漆黑毫無聲息的渾沌的世界里,便于統治者的奴役。
“滅文章,散五彩,膠離失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掉文章,去掉色彩,蒙住了人的眼睛,而天下之就見不了真相,懂不得道理,統治者就可以任意愚弄。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 扌麗工亻垂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hellip;hellip;”:“鉤繩”指的是泥工的錘繩和木工的墨斗。意思是沒有了檢測垂直的錘繩和檢測直線的墨斗,工匠只憑手指,怎么建起牢固美觀的高樓大廈呢hellip;hellip;”。
然而上述這些在戰國時期就被《莊子》一書批判的治國弊端,仍然被歷代的統治者當成治國方略而盜用。雍正皇帝所釀成的文字獄,也是重踏歷史覆轍的一個鮮明例證。
道家所提倡的道就是理,道就是引導,道就是道德。人為地扼殺民眾的意志,阻擋歷史的潮流,阻礙社會的進步,就是無道,到頭來只能是自掘墳墓。
“寶玉看至此段,提筆續曰:”焚花散麝hellip;hellip;彼釵、玉、花、麝月,偕張其羅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纏陷天下者也。
上段話的意思詮釋為:雍正皇帝下令焚燒掉呂留良的著作并施坐刂刑,招致了呂四娘的報仇雪恨,還有因文字獄而遭殺(釵)、入獄(玉)的都是掉進由張熙(張)、岳鐘琪(其)所無端設置的陷井,是這二人蒙騙了皇帝,冤枉了大批人。但其主要責任在雍正皇帝。正如黛玉詩云:
“不悔自家無見識,都將丑語怪他人”。 (吳明星 鄭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