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趁淡淡的夜色,散步來到湄洲島祖廟山上的一塊“觀瀾”巨石旁時,發覺景物隱約可辨。抬頭一看,原來天上的浮云不知什么時候已悄悄移開,一彎新月正懸在頭頂。
這塊“觀瀾”巨石,乃是我的故鄉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人稱“湄嶼潮音”。白天站在石上遠眺,但見海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銜,海天一色,景致絕殊;其間,能聞海濤拍岸,潮音鏗鏘,有如龍虎輕嘯,令人神思激越。但在夜色更兼月色之下登石觀賞,對我來說,卻是第一回。
于是,一種欣喜,如腳下九重葛的藤蔓,悄悄地漫上我的心頭。
月下的湄洲島,果然形如秀眉,莊肅中透著靈氣,圣潔里寓著平凡,深淺入時,愈加容易使人想到這是一座女性化的島嶼。也許正惟如此,民間傳說中海上媽祖的精魂才選在這里飛天,并在天地間矗起一座扶危濟困的豐碑,至今光照著海峽兩岸的航道。
此時,海風微微地吹了上來,好像有誰在輕輕地喘吁,卻又那樣的溫柔。我爬到石上,再看海面,只見迷離的月光,早把海水染成一片光滑、柔軟但又寬闊、深沉的黑藍綢緞。四周的沙灘,宛若錯彩鏤金,光晶熠耀,只有那一往一復的微波,正輕拂著這水凈沙明的島嶼,一時浪花瀲滟,光晶迷眼。細聽,漸漸盈耳的正是不斷喧豗的潮音,仿佛天外仙樂,令人心平氣凈,萬慮全消。
秀眉一樣的新月,新月一樣的島嶼。在新月和島嶼之間站立的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山的高處那矗立著的媽祖石雕像。她面向東南,含情脈脈地凝望著遠方。月光靜靜地照著她,一身銀白,纖塵不染,純凈得令人心羨。無疑,她是個民間偉大的女性。正是她,以二十八歲的年華,點燃了人生不可向邇的輝光煌焰;以有血有肉的軀體,展示了為人處世的盡善盡美。盡管,她是那樣短促地但又燦爛地交出了自己,悄然隱逝,但她充滿愛心的純真之魂,卻如一彎新月,逾越泱泱海波,遍照迢迢異國……
由此,獨特的歷史發展條件和傳播范圍產生的媽祖信俗,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歷史記載: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征。特別是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后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這種溝通、理解和融洽,無形中也促進了華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聯絡。
且說此前一天,我來島上采風,見到島上的人正接待一個叫“心緣團”的臺胞一行數百人。據說,這已是該媽祖敬仰者組織的第18次赴“媽祖故里”——福建湄洲島媽祖祖廟朝圣進香。一位姓陳的團長說:“來湄洲祖廟朝圣是我們今后每年都要做的一件大事。”他還說,“在臺灣,朝圣的媽祖敬仰者每年都在增加。只要有心、有緣,愿意為媽祖進香、為大家服務的媽祖敬仰者都可以加入‘心緣團’。目的是讓中華文化、讓媽祖精神遠播,借助媽祖大愛齊聚一堂,促進兩岸媽祖敬仰者一家親。”
此時,夜色漸濃,海風漸歇,新月的柔光也更為深沉。我低回流連著,仍不忍遽去。如此夜天,如此夜月,如此佳島,一切只待我去默默領受。此時的我,不禁想起自己也曾在一年夏天,從福州下來,配合當地在島上接待過臺灣詩人洛夫、痖弦、商禽等人。這個集碧海、金沙、綠林、奇石、廟宇、古厝等于一體的國家旅游度假區,有媽祖3D水幕秀、風箏帆板節、湄洲之夏海峽音樂季等各類文化旅游活動,為他們提供“詩和遠方”的獨特體驗,使他們流連忘返……隨后,在島上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來自海峽兩岸的作家、詩人朋友進行親切交流,大家一致表示:文學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精神共鳴的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而兩岸作家的許多作品,不僅傳達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也表達了兩岸一家親的情懷和共同的鄉愁……
默想中,環島四顧,我仿佛看見了那年夏天屬于我們的那一行行深深淺淺、淺淺深深的腳印。
秋風又至,月光照還。如今,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已經形成,大道之行,人心所向,血脈相連,親望親好。美麗的湄洲,樹木茂盛,芳草萋萋,海鳥翔飛,歡聲悅耳。特別是島上一年四季不間斷地舉辦各項民俗、旅游活動,早已成為兩岸百姓心中最柔軟、最親切、最溫暖的情感紐帶之一。
今夜,就是這一彎新月,就是這一座島嶼,仿佛接納了我的無邊的思緒;恍惚間,覺得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流淌在海峽鄉愁的懷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