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象征,也是一個地方的標。“莆田木塔”即莆田鳳山寺木塔。過去看到“莆田木塔”就知道快到莆田了,該木塔位在莆田城中心地帶,抗日戰爭時期為防空警報臺(設在塔四層),全城都能聽到警報響;塔有樓梯直通四層,人可以登上二至四層觀賞莆田城風景。
“莆田木塔”創建于宋淳化三年(992年),稱無量壽佛塔,又據史料記載:塔初為三層,政和間(1111-1117年),增建為五層,明萬歷七年(1579年)興化知府陸通宵命僧心園重建。此塔曾經受莆田八級大地震而不毀,是一座抗震建筑物。32年后,于崇禎12年毀壞,由僧渲章重修,于弘光元年(1645年)六年后修成(經查此時已是清兵入關的第二年,為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應是南明的年號),庠生林衍祚捐鑄銅塔剎葫蘆寶頂。
塔為八角形,五層、底層八邊、每邊皆寬28米,塔中心長寬為7米,長寬每層漸減1米,到第五層中心長寬為3米,有樓梯直通第四層,塔高約30多米。塔以木柱為主,每層周圍木柱間用多扇木門扇與外廊隔開為墻,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連結其他木柱的枋梁及塔檐,塔檐高舉、翹角、非常雄偉壯觀。
塔因年久失修,致使木塔末層損壞傾斜,建國初期,原莆田文獻小學為了學生安全(木塔當時在文獻小學校園內),經上報省人民政府,批準拆除此塔,以保證學生安全。(當時解放初期政事繁忙,沒有調查清楚,為了學生安全,即批準拆除)。
1950年拆除時,方知該塔四大中央主干木柱,從地下直到四層,十分巨大,雙臂合抱不攏,是固定在地下石基礎中,十分牢固,很難拆掉,當時專家認為:此木塔建造技術高超,整體性強,地基扎得寬大牢固;如果不拆除而加以整修,或只拆除第五層,是不會倒掉。但這座很難得的重要歷史文物最終被拆掉了。其殘存的石構瓜楞柱,四大天王、韋陀等浮雕又于“文革”間砸毀殆盡,現僅存塔尾的銅葫蘆寶頂,保存在原莆田博物館內。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