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諸葛亮親自選定為自己軍事方面的接班人。他在諸葛亮手下工作了六年時間,從言身教中吸收許多有益的東西。
孔明逝世之后,姜維繼續堅持他的北伐戰爭。延熙十七年(254)在隴西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攻下河關等三縣;次年又大破魏州刺史王經于洮西,死者數萬人。但也打過敗仗,延熙十九年,在段谷敗于鄧艾,他象孔明一樣,上表“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在生活上,姜維更是以諸葛亮為表率:“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月婁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食厲濁,抑性自刈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這種樸素嚴謹的生活作風,可見他為人的正派,人們贊揚他事母至孝“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但他不如諸葛亮那樣威望,不管他怎樣盡心竭力、同僚們總是嫉妒不服,得不到應有的支持,這就使姜維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主要是劉后主對他的不信任。宦官黃浩背后讒言,并與那個有野心的右大將軍閻宇一起密謀。諸葛亮一生謹慎,尚受到劉禪的懷疑,何況姜維是個降將。
于是他深感危懼,要求到沓中去屯田,他名為屯田,實是避難。從此他一直在沓中,再也不回成都了,直到鐘會,鄧艾入侵的時候。
俗語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否則,終日誠惶誠恐,那還有什么心思放在事業上?在劉后主這樣昏君的統治下,任何有何之才,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后期的姜維只能小心翼翼過日子,想有作為也是不可能的。
姜維死時,有后人討贊之:“天水夸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余哀。姜維的忠誠能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的精神長在。(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