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
1971年,我從南塘附中轉到莆田八中讀書,便趕上母校舉辦的運動會。班主任是個責任心很強的教師,學校剛放話說要開運動會,鄭老師就忙活開了,先召集班委成員開會,制定奪分計劃,成立宣傳組、后勤組以及啦啦隊等,校運會還沒開始,備戰(zhàn)運動會的帷幕已在班上拉開。
運動會地點就在莆田八中舊大門外的廣場,這是個不設圍墻的田徑場,沙土鋪成的跑道繞場一周,少說也有230米多。平時作為做廣播操的場地,每當課間操時間一到,同學們就會從大門內魚貫而出,按班列好隊伍,在領操員的帶領下做起早操。
記得校運會那天是個晴朗的日子,沒有運動員入場儀式,校長簡單幾句開場白就宣布了校運會的開幕。第一天賽事是60米短跑。我所在的初二(4)班不少同學報名比賽,記得班長潘堅毅也參加賽跑,身材健壯的班長和同學站在起跑線上一字兒排開,聽得黃章賢老師的哨子一響,運動員們就像離弦的箭射出,引得啦啦隊女生拼命地揮手大喊“加油,加油”,那次班長發(fā)揮正常,跑出了水平,為班級爭得分數。還有傅碧珠同學在女子400米賽中奮力一搏,奪得比賽第一名。
那年我報名參加60米短跑和鐵餅投擲兩個項目。但是終因個子小,在短跑上沒能賽出好成績。而報名的鐵餅項目,由于好多同學對該項目不重視,導致參加鐵餅比賽人數不多,整個年級報名僅有寥寥數人。可以說只要報了鐵餅賽事,得分如同囊中探物。我的班主任還是放心不下,怕我臨場失手,在比賽開始前,多次為我示范鐵餅投擲,那回比賽我不負眾望,為班級爭得積分。
20世紀70年代初,校園東圍墻邊有一片山坡地,作為學農基地,紅薯、花生、麥子連著季節(jié)種,記得一次地瓜豐收后,每人還分得五斤高高興興帶回家。那年運動會之前剛好收獲麥子,食堂倉庫里堆滿了一袋袋面粉,校長早有打算,讓食堂師傅連夜把面粉加工成饅頭。第二天上午,白花花的饅頭裝滿籮筐,再由各班派人領回分掉,為期一周的運動會,同學們天天都能分到兩個熱乎乎的饅頭,個別女生舍不得吃還把饅頭帶回家。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農村孩子能吃上饅頭是一種享受,運動會發(fā)饅頭因此成為不少同學心中美好的記憶。
田徑場靠近學校大門一側是個用石塊砌成的大看臺,運動會期間,看臺兩邊搭上幾根柱子,再掛上大喇叭,便成了臨時廣播站,高音喇叭天天播放革命歌曲和宣傳好人好事,把整個運動場搞得熱火朝天。有音樂老師提議,初二(4)班扮演沙家浜主角的林建滿同學嗓門大,何不請他上臺唱個樣板戲?廣播站的同學認為這主意不錯,當即把林同學喊來播音室,只見他清了清嗓子,便放開喉嚨唱起京劇:“朝陽映在陽澄湖上……”響亮的歌聲回旋在運動場上空久久不散。
當年初二(4)班后勤工作由勞動委員鄭麗欽同學負責,這是個樂于助人的女生,學校領取饅頭的通知剛發(fā)出,她就帶領后勤組女生趕到食堂領回,然后扛著籮筐把饅頭一份份送到同學手中。比賽中,運動員運動量大,每當賽完賽事,她總是熱情地為同學遞上一杯溫開水。我當時任班級宣傳委員,負責收集好人好事,當即寫出《既是運動員,又是服務員》的表揚稿,上報給校廣播站后,高音喇叭馬上播出了鄭麗欽同學的先進事跡,此景至今記憶猶新。
運動會最后一天是各個年級4×400米接力比賽,也是得分最多的一項賽事。班主任從班上挑出四位身材健壯的男生作為賽跑主力,但是,到了比賽點名時偏偏少了一個,班主任急忙派出同學四處尋找,就是不見該同學蹤影,體育老師說不等了,趕緊換人,萬分緊急之下,班主任不由分說把我推了上去。我不是長跑的料,讓我頂上去肯定行不通,果然不出所料,我班在400米接力賽中跑了個最后一名,不用說那是本人拉了班級后腿,此事讓我一輩子內疚不已。
這一屆的校運會,初二(4)班在全體同學的努力拼搏下,比賽總分終于取得年級較好名次,不少同學還奪得本屆賽項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班上有三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生,在校運會比賽中脫穎而出,被學校選進校隊集訓,參加了當年的全縣中學生運動會。
到了1972年初中畢業(yè),能升入高中的同學不多,但對校運會成績優(yōu)秀的體育生,學校給他們亮了綠燈。莆田八中體育工作是從平時抓起,每年都將各班選出的體育苗子集中訓練,集訓隊少說也有二三十人。當時的訓練非常艱苦,每天早晨六點多就得到校,然后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繞著運動場跑圈子,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同學們高高興興回家,唯獨運動員不能走,留下繼續(xù)訓練。還記得那時候天天看到運動員在操場上蹦呀跳呀,尤其是練撐竿跳的沈玉林同學,撐著丈余長的竹竿一次又一次躍過高懸著的橫桿,完美的跨越動作,引得一旁圍觀的女生嘖嘖贊嘆。
為了迎戰(zhàn)縣運會,運動員連暑假都沒能過上,繼續(xù)留校訓練。傅碧珠同學仍然記得,當年參加暑期集訓的隊員是自帶大米在食堂炊飯吃,有的女生還帶上大豆,蒸飯前往裝好大米的飯罐里撒把豆,蒸熟后打開飯盒,就是一餐香噴噴的豆米飯。路途遠的同學甚至打起被包住宿學校。集訓時間一般半個月以上或更長些。項目有長跑、短跑、跳遠、跳高、跨欄,還有鉛球、鐵餅、標槍投擲等,從基礎動作、運動技巧和體能上對運動員進行強化訓練。由于運動強度高,體力消耗大,為不讓孩子們挨餓,每到下午三四點,食堂就會為隊員送上一份熱乎乎的豆?jié){、饅頭或油條。夏季訓練很苦,但最能磨煉人的意志。集訓期間,大家從不喊苦叫累,等到集訓結束時,隊員們身上早已脫掉一層皮。有付出就有回報,在頑強的訓練下,隊員們的競技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到了當年八月,母校派出田徑代表隊參加全縣中學生運動會,隊友們夜間住在舊高樓招待所,傅碧珠還記得她是和鏗治等女生同住一間,白天就在體育場附近用餐。運動會上隊友們不負母校重托,在高手如林的賽場中奮力拼搏,比出風格,賽出水平。為期一周的全縣中學生運動會終于落幕,莆田八中代表隊不少隊員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如傅碧珠奪得女子400米長跑第一名,魏玉珍女子跨欄第一名,柯家驥鐵球、鐵餅兩項第一名,黃夢棋標槍第一名,彭金照跳高第一名,還有許多奪冠隊友,因時間久遠記不起來。傅碧珠因長跑成績優(yōu)秀,被選送參加在福清縣舉辦的田徑集訓,為母校爭了光。
值得一提的是,鐘荔峰同學在全縣中學生運動會比賽中成績特別突出,被選拔代表莆田縣集訓一隊參加莆田地區(qū)(下轄八個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囊括了男子800米、1500米和3000米三項冠軍。當年莆田縣有兩支代表隊,一隊直接代表莆田縣參加省運動會,二隊參加莆田地區(qū)運動會選拔賽,鐘荔峰直接選送參加1973年福建省中學生少年田徑運動會,并在男子少年甲組田徑賽中勇奪全省男子800米第三名,1500米第四名和4×400接力第三名。1974年,鐘荔峰因體育特長被莆田軍分區(qū)特招入伍,成了解放軍一名文體兵,不久提為軍官,后轉業(yè)荔城區(qū)財政局工作。
前些天,傅碧珠給我傳來一張老照片,畫面上是一群身穿運動衫的女運動員,個個眉清目秀,颯爽英姿,堪稱巾幗不讓須眉。碧珠說照片攝自1971年8月,是為紀念參加全縣中學生運動會而拍的合影。照片前排左一傅碧珠,左二為宋家雅,家雅在公社文藝隊《紅燈記》劇中扮演過李鐵梅,原以為她的特長是演出,想不到還是個短跑運動員。
如今,照片中青春煥發(fā)的女生早已白發(fā)蒼蒼,追溯舊時光,當年校運會上運動員奮力拼搏的情景令人難忘,還有食堂炊的白饅頭,至今回味無窮。更忘不了黃元耀、黃章賢、吳金松、俞元清等一批體育老前輩,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才有莆田八中運動員創(chuàng)下的優(yōu)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