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出生于莆田湄洲。南宋詩壇領袖莆田人劉克莊有詩曰:“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這里是融媽祖文化、自然景觀、獨特園林于一體的人文藝術殿堂。宋雍熙四年(987)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因救助海難,獻出她年輕的生命。鄉(xiāng)人為紀念她的恩德,建廟奉祀,逐漸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同時,湄洲媽祖祖廟,也成為全球媽祖敬仰者的心靈原鄉(xiāng)和頂禮膜拜的朝圣中心。
宋、元、明、清歷代王朝,對媽祖褒封36次,媽祖神格從宋代的夫人、妃,元明時代的天妃,一直升到清代的天后。此外,民間還尊稱媽祖為“天上圣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媽祖被列為春秋諭祭之神,編入國家祭典,與黃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
千百年來,媽祖文化由湄洲向遼闊的中華大地廣泛傳播的同時,伴隨著中國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和海上移民的腳步,輻射到世界各地,形成“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宮廟”的現(xiàn)象。如今,媽祖文化已經傳播到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qū),媽祖宮廟上萬座,媽祖敬仰者3億多。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華人華僑的創(chuàng)業(yè)分布圖,基本上就是一幅媽祖文化的源流傳承圖。正因為媽祖與海洋文化的深厚淵源,使媽祖文化成為超越時間、空間、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文化,于是,媽祖被譽稱為“海上和平女神”及“世界和平女神”。
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媽祖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2016年,湄洲媽祖祖廟成功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文物點。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發(fā)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寫入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
湄洲島,離臺中港僅72海里。早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間,大陸移臺民眾,就把媽祖作為保護神帶到臺灣。媽祖文化現(xiàn)已成為臺灣島內超越黨派、族群、階層的主流民間文化。臺灣現(xiàn)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敬仰者1700多萬,約占臺灣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目前,每年來湄洲謁祖進香的臺胞已超過20萬人次。湄洲島,因而成為吸引臺胞前來旅游朝拜的圣地,2011年被國臺辦批準為首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多年來,湄洲島以媽祖文化為紐帶,在對臺交流、增強兩岸互信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媽祖文化,是海外華人華僑的心靈歸依和中華情感的寄托。2008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和湄洲媽祖祖廟,聯(lián)合舉辦“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有來自日本、印尼、泰國、南非、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華人華僑,分別護送媽祖分靈神像回來省親謁祖,進香朝拜,充分體現(xiàn)出戀祖愛鄉(xiāng)這一華人華僑永遠不變的中華情結。
中國海神媽祖,是“慈悲、善良、勇敢”東方女神的美好形象,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人群所共同認同。在以色列的一個天主教堂里,供奉著媽祖;法國民族學院謝鮑爾博士,在巴黎創(chuàng)建了“真一堂”,虔誠地供奉著媽祖,并在堂內設立媽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恭稱媽祖為“世界和平女神”;2006年,加拿大坎伯蘭市市長貝茨·弗雷德,專程赴湄洲祖廟,恭請媽祖神像回去。由此可見,媽祖文化已成為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載體,成為和平交往的友誼橋梁。
應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馬六甲興安會館天后宮、新加坡福建會館天福宮邀請,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護駕團135人護駕湄洲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神尊,于2017年6月30日至7月7日,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及馬六甲、新加坡等地開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暨中馬、中新媽祖文化活動周活動。作為千年來首次巡游東南亞,所到之處無不夾道歡迎。據不完全統(tǒng)計,沿途參與的觀眾超過30多萬人。此次活動,促進了“媽祖信俗”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奏響了“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的序曲。
我曾經兩次赴馬來西亞考察農業(yè),也去拜謁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的天后宮,獻上媽祖家鄉(xiāng)帶來的祝福。據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秘書張玳維介紹,一連3天的大型媽祖文化活動,堪稱雪隆海南會館創(chuàng)館129年以來,史上規(guī)模最為龐大、最具震撼性的民俗文化活動。馬來西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區(qū)域和重要樞紐,媽祖文化底蘊厚重、活動頻繁,在“講好媽祖故事、傳播中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南之聲》在馬來西亞是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媒體。2018年10月5日,馬來西亞在吉隆坡舉辦“2018媽祖國際文化旅游節(jié)”。而壓軸的活動則是媽祖千秋寶誕1058年祭祀大典、海上巡安暨陸上繞境巡安,以及文化大匯演等媽祖文化活動。
我在金門瞻仰了媽祖的威儀,雖細雨飄灑,但絲毫也沒有減弱媽祖敬仰者的激情。在繞境巡安中,金門縣長帶頭參加巡游,堅持3個小時,令媽祖敬仰者十分感動。
我也曾在澳門拜謁了神奇的《媽祖閣》,媽閣廟神山第一亭聯(lián)引起我的興趣。“顯跡湄洲山,三十六天齊勝概;流芳東粵甸,百千萬載壯威光。”此聯(lián)為清代詩人林延道所撰。
媽祖文化臨海而生,因海而長,隨海而興,海洋底色是她的文化之魂。媽祖文化涉及閩臺開發(fā)史、“絲路”貿易史、海上交通史、航海史等,都閃爍著不朽的海洋精神光輝。尤其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在世界上播撒下以媽祖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海洋文明。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間,始終推行親仁善鄰的對外政策,大力宣揚媽祖精神,樹立了中國的和平友好形象。鄭和所到之處,大都建有媽祖宮廟,因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沿途各國,尤其是東南亞諸國,無不留下大量的媽祖圣跡、文化等。千百年來,浸潤著中華海洋文化基因的媽祖廟,默默地傳頌著中華文明,講述著中國故事;千百年來,媽祖文化在默默地踐行著自由、文明、包容、和諧、正義、合作、共贏的“海絲”精神。
憑借天時、地利、人和,湄洲島成功承辦了多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的舉辦,對促進媽祖文化在全球范圍的傳播和弘揚,推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民心交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