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李霞的曾孫李志勝提供的家傳照片
《李霞人物精品》中的《抱琴獨立圖》
珂羅版《李云仙先生人物精品》中的《抱琴獨立圖》
珂羅版《李云仙先生人物精品》
李霞(1871-1938),字云仙,號髓石子,別號“抱琴游子”,仙游縣鯉南鎮(zhèn)橫塘村人。李霞少年隨伯父李芳林學(xué)畫,兼習(xí)詩文書法,十六歲始以賣畫為生。如其“幼時常以瓦礫畫地作人物狀”,伯父李芳林每顧而笑之說:“讀書難,作畫亦不易,讀書必先明書理,作畫必先明畫理。其運筆又與書法同,當(dāng)自有法始而后至于無法;且人物之畫,較山水、花卉、翎毛,更為深邃。畫人物者,必于山水、花卉、翎毛諸法純熟后。精神逼肖,氣運生動,人物乃可言也。爾既酷嗜此道,非師古不可。”果然,李霞極注重國畫學(xué)派源流之研究,從線紋入手漸入佳絕而至于寫意畫,熔鑄兩者于筆端。“竊意專攻寫意,恐流粗率。專攻線紋,恐失拘牽”,誠其所說:“至貫休、吳道子、閻立本、禪月大師之墨刻佛像羅漢,原以線描見長。董源、巨然、米氏父子高談筆墨,趨重寫意,由是南北二宗分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霞赴省會福州參加鄉(xiāng)試,居西禪寺。當(dāng)時名士陳寶琛贈詩,曰:“仙游大畫家,寄跡西禪境。遺我古美圖,筆姿含秀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李霞隨江春霖入京學(xué)藝,好游名山大川或與天下名士交,猶如李霞自言:“生平好游名山大川,往復(fù)于燕、滬間者三十余年,與都人士縱論古今,知國畫重筆法精神。” “嘗博考歷代如顧(顧愷之)、張(張僧繇)、曹(曹仲達,一說曹不興)以及周昉、馬遠、夏圭之人物,李龍眠之佛像,牧溪、梁楷之十六印真,雖未概其真跡,而筆法之神逸,筆力之能妙,前人論之甚詳,躍躍然如在紙上。”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其于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名震一時。江蘇南通名士劉爕稱李霞“書法鐘王”“詩宗李杜”。1914年,李霞《十八羅漢渡海圖》獲巴拿馬全球賽會優(yōu)等獎。
癸卯白露后兩日,筆者隨文友吳國柱拜訪靜風(fēng)堂主人,緣識李霞的曾孫李志勝,同時得其提供的家傳《抱琴獨立圖》原照片,細讀之后,發(fā)現(xiàn)有諸多名人為其題詠,茲摘錄如次:“知音者稀,契音者緣。焦尾爨下,素手花前。高山流水,身世茫然。其戴安道之逃名,抑陶靖節(jié)之無弦?咄、咄、咄!《猗蘭》一操,自籟吾天。己巳夏日,抱琴游子時客東瀛。”除1929年夏日,李霞自題詩之外,還有1909年春羅惇曧題:“未遣峨嵋一揮手,不妨彭澤竟無弦。成連去后風(fēng)蕭瑟,立斷蒼苔只自憐。云仙大兄題抱琴獨立圖,己酉(1909)春,羅惇曧”;1919年冬日,晚清政壇人物秦綬章題:“燕市空聞?chuàng)糁溃侣晲u奏郁輪袍,余留待中郎賞,始信焦桐價自高。云仙仁兄世大人雅鑒,己未(1919)冬日,佩鶴秦綬章初草,時年七十有一”;1923年4月,進士關(guān)陳謩題:“萬事如今縮手看,入春猶畏朔風(fēng)寒。怨笳環(huán)向庭心迸,獨抱桐琴不敢彈。韻仙兄以抱琴獨立圖屬題,拉雜書成一絕句。癸亥(1932)四月勛夫關(guān)陳謩初稿”;1934年12月,黃葆戉摘錄1909年4月下旬江春霖的《李云仙抱琴獨立圖序》文:“世方尚倡優(yōu)之俗樂,而欲以笙簧琴瑟與箏琶競一日之長,此勢之必不勝者也。仙游李君云仙,以畫名于時。始習(xí)著色丹青,繼乃學(xué)為寫意,山水人物各極其勝。為丈尺大幅,尤具有筆力。(原有‘以’字)僻處閩中,無以盡其長。光緒戊申(1908)偕兒輩來京師,冀有所遇,時都下酬應(yīng),方尚苞苴,一二收藏家外,不復(fù)以書畫為禮。而富商大賈,又必多買胭脂以畫牡丹,而后始入眼焉。云仙雖畫師,而有崖岸。趨時不屑,降格不能,卒以不茍合而去,毋亦如箏琶競進,獨奏笙簧琴瑟,而知音少耶?曩歲云仙嘗以抱琴獨立圖索題,久而未有以應(yīng)也。歸有日,復(fù)申前請,索而觀之,詩詞歌曲,無體不備,因為敘其緣起。余甚望云仙益精其業(yè),不懈而及于古,雖不遇于當(dāng)時,亦必傳于后世。譬之太古雅音,不入俗耳。郊廟社稷之典,終必用之,特遇有早晚耳。矧京師賞其藝者不為無人,賽會外國,已為鑒別家所獎。伯牙琴操,鐘期知之。當(dāng)時并未可謂之不遇也。立不易方,無獨有偶,云仙勉之哉!(原有‘時’字)宣統(tǒng)紀(jì)元(1909)孟夏之月(4月)下澣(原‘旬’字),莆陽江春霖杏邨氏書于京師(原‘都’字)宣南之守拙齋。”以及黃葆戉自題:“杏邨侍御直聲震天下。憶宣統(tǒng)三年(1911),侍御辭官過滬,傾海上中外人士爭欲一瞻顏色為幸。滄桑之變,忽踰兩紀(jì)矣。今云仙先生命錄侍御舊題抱琴獨立圖,讀其文,若親謦欬,可勝感慨。甲戌(1934)嘉平月(12月),長樂黃葆戉藹農(nóng)父默識,時同客海上。”可見,江氏極力推崇李霞的畫藝,另有其《題李云仙抱琴獨立圖》:“箏琶俗耳久癡聾,四顧無人眼一空。莫怪爾音金玉閟,瑤琴只合待薰風(fēng)。”1918年江春霖去世,李霞挽聯(lián):“六千里僑棲柏府覆我如天憐窮途墨硯生涯默默相關(guān)詎止侯門容鋏客,七八載歸養(yǎng)蘭陔羨公有母問此別白云親舍依依不盡忍聽阿嬭喚萊兒。”
此外,照片上有一些名人詩題,分別是“福地洞天第一峰,鯉湖九曲隱仙蹤。何時為我重?fù)]手?入耳如聽萬壑松。云仙仁兄大人嗄正,弟吳曾祺”;“青山以外無知己,綠綺多情結(jié)夙因。搔首問天天已醉,厭看十大軟紅塵。云仙大兄屬題抱琴獨立圖,香雪陳海槑”;“南酹鄺海雪,北呼汪水云。宋明亡國后,惆悵又逢君。先生將何之,他日又獨立。莫撫七弦琴,蒼茫百端集。云仙先生抱琴獨立圖即希正之,易順鼎”;“韶護今何處,哇咿負(fù)此琴。卷懷豈吾顧,求友閱時深。古誼終難睞,知音不可尋。影中人有語,應(yīng)亦笑孤岑。云仙仁兄大人獨立攜琴小照,李鐘瑨題”;“箏琶市新聲,良桐爨薪斧。豈無投時心,此調(diào)人猒苦。囊我弦上音,結(jié)我影中侶。我影相對照,亦復(fù)成爾汝。鶴淚羨松孤,孿拳羞與伍。 清風(fēng)海上來,成連何處所。右題云仙仁兄獨立攜琴小影,瑯瑘王同海稿”;“手揮目送嵇中散(嵇康),阿堵傳神顧虎頭(顧愷之)。結(jié)合兩人為一手,故應(yīng)顧影己無儔。云仙先生自寫抱琴獨立圖,陳衍題”等。
從這張《抱琴獨立圖》照片與已有的出版物中圖片進行對比,除了同有李霞先生高大略微胖的身軀,左手抱“幽澗泉”古琴、右手自然垂放,飽滿的精神顯現(xiàn)出其傲岸豪邁的形象外,還可觀察到圖中題跋之明顯差異。
據(jù)“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所載,1935年4月再版的《李霞人物精品》(黃葆戉題檢)中的李霞《抱琴獨立圖》自題落款年間地點改為“甲戌(1934)仲春,抱琴游子時客滬江”,而且只有李霞的單獨長款。但是,李霞曾孫李氏收藏的那張完整版之李霞《抱琴獨立圖》自題落款內(nèi)容卻是“己巳(1929)夏日,抱琴游子時客東瀛”。此與莆田周先生購藏的1935年6月初版之珂羅版《李云仙先生人物精品》(第一冊 李健題)中的李霞《抱琴獨立圖》諸家題款相同,只是最右側(cè)邊的黃葆戉之小行楷摘文被刪除,并且該版古籍擁有江春霖《李云仙抱琴獨立圖序》、陳衍序和李霞自序等,江氏序文與黃葆戉摘引之文內(nèi)容有“……以……時……旬……都……”等字不同。
故此,筆者推斷李氏家傳《抱琴獨立圖》原照片應(yīng)拍攝于1908年至1909年春之前的那段期間。這說明1908年李霞隨江春霖入京,已在京師廣交藝友。清代王壽椼《行行草》中《題李云仙抱琴獨立圖》,詩言:“回首京華二十春,琴囊無恙拂輕塵。笑他湓浦茶啇婦,猶感琵琶老大身。迭駐閩南主客軍,爭持絹素日求君。畫來一石何容易,悔不當(dāng)初筆硯焚。”清代詩人林翰《山與樓詩》中《題抱琴獨立圖贈李霞畫師并與索畫》,詩言:“雞城兵馬阻歸篷,落拓江南老畫工。且把所能傾瀉盡,一揮肝膽入絲桐。”作為李霞少年時代的摯友、北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師師長兼福州城防司令吳威為《抱琴獨立圖》題序作了評價:“君才識超卓,性情恬退,不與世忤以值亂離,不能展君之抱,因隱于丹青……”李霞深入社會名階層,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其博覽群書,多才多藝,特別是結(jié)合閩派、海派和京津畫派的藝術(shù)成就,取材歷史人物,其筆下不論英雄名士還是美媛名姬,均個性鮮明。清末舉人鄭文俊題詩云:“轤轤軒車咽晚風(fēng),千秋人道女英雄。晉文霸業(yè)空千古,卻在金樽一醉中。”
1928年8月,李霞與黃羲及侄李壁一起東渡臺灣,于臺灣新竹參加“全臺書畫展覽會”,并任審查員。此外,在臺中新富汀中華會館舉辦畫展時,臺胞對其作品愛如至寶,紛爭購藏,作品很快便被搶購一空,這也表明其作在當(dāng)時的臺灣地區(qū)備受各界人士的歡迎與肯定。1936年,李霞在其出版的《抱琴獨立圖》自序中寫道:“初從線紋入手,旋習(xí)寫意,而私淑吾閩華新羅、上官周、黃癭瓢諸大家。”“擅人物,初學(xué)黃慎,筆勢雄健,文匹大幅,尤見力量。喜作關(guān)羽像神采生動,一時建大廈者,必求作堂幅,以壯觀瞻。”從中可以看出,李霞自身受到黃慎以草書入畫的影響深刻,其畫作融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的優(yōu)點于一體,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恰好契合了彼時臺灣的美學(xué)風(fēng)尚。近代閩中詩人陳衍還有評論:“云仙人品高潔,平日所嚮往者皆古今名賢逸士,故此冊所繪壯繆外,若淮陰侯,岳武穆、謝太傅、白太傅、陶靖節(jié)、蘇玉局等率逸趣橫生,其元神與千載上之人相會合,從可想已。……”
值得一提的是,少時隨父親范耀庚學(xué)畫,專工蘭竹、兼擅山水的臺灣女畫家范侃卿曾特意登門拜師學(xué)畫,在李霞先生的指導(dǎo)下,其國畫藝術(shù)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范侃卿女士曾在《題云仙我?guī)煴侏毩D卷》中道:“獨立亭亭卓爾哉,還從輿下拾良材。而今瀛島深閨女,爭向程門立雪來。”此詩表明當(dāng)時臺灣女同胞向李霞求學(xué)畫者,并不只是范女士一人。李霞不僅有詩題范侃卿玉照:“傳神阿堵筆無痕,賴汝支持吾道存。一事最生衣缽恨,可憐山水異中原。”該詩上半闋無比真切地體現(xiàn)出李霞和范侃卿的師生摯誼,而下半闋則筆鋒一轉(zhuǎn),流露出其深沉的愛國之情。極愛彈琴的李霞先生在畫余常以弄琴自娛,絲弦輕撥或悠然獨奏,留下大量藝術(shù)精品,晚年時還刊出一本抱琴獨立圖卷以自況,海內(nèi)名人多為題詠。如有“落落風(fēng)標(biāo)故自殊,琴師還與畫師俱。寫真自擅龍眠筆,合補松風(fēng)萬壑圖。”“孤懷渺渺記冰弦,俗耳箏琶一笑捐。料是知音塵世少,只因海上訪成連。”“海龍海上助矜持,此是俄連滿意時。攜向滄波清淺處,諸天無語降瑤姬。”廣東潮州人、赴臺畫家詹培勛詩云:“吟風(fēng)弄月?lián)嵫狼伲毩⒀嗄霞目睢B渎涓呱搅魉{(diào),子期既往孰知音。”
1935年11月,愛國海軍將領(lǐng)薩鎮(zhèn)冰寫了《李云仙先生國畫序》,頌揚李霞先生的書品與人品,如載:“鎮(zhèn)冰蚤耳云仙先生畫名,或云先生畫直良高,以此擁厚貲,是特賣藝之雄耳。比讀先生所畫,并先生自序抱琴獨立像,心焉契之,而實親揮塵譚藝,品次里人物,亦嘖嘖稱道先生,益佩先生儒雅風(fēng)流,文字翰墨,皆優(yōu)為之,其能事不但工畫而止,先生其隱于畫耶?殆當(dāng)世高士也。……”李霞應(yīng)當(dāng)時江西省當(dāng)局熊式輝之聘,往繪江西歷代名賢像,事畢,熊氏曾欲留先生,以客卿參贊幕府,但李霞寧可回閩賣畫,抱琴自娛亦復(fù)不欲有就,正如清末翰林張琴說:“君壯鄉(xiāng)之畫,恒不自惜,山村水驛,古寺叢祠,紙窗素壁,時留筆跡,而貴人富賈持繪楮求繪者,往往不應(yīng)。”
細觀李霞“抱琴獨立”的形象,讀解其友人題跋的書文詩句,我們不難窺見李先生傲世不群的人格魅力與君子如玉的藝德典范。其喜結(jié)交,好施舍,常以佳作贈送窮人;每遇公益事業(yè),則慷慨解囊,曾出資興辦東山小學(xué)等。在筆者看來,正是其飽經(jīng)滄桑的人生閱歷、難能可貴的自主意識和藏于內(nèi)心的藝術(shù)品味,方才成就了他在20世紀(jì)閩派繪畫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