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滕文公下(戴盈之章)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如一條偷雞賊的邏輯!好一則偷雞賊的寓言!這條偷雞賊的邏輯就是改錯分步,明明認識到不對,但就是不愿意徹底改正,而以做量減少來遮掩性質不改的問題。這則寓言生動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實際上是人心寫照。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戒煙,戒賭、戒毒,還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來的一些案子,其當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點這個偷雞家的心態和邏輯嗎?改惡從善,痛改尊導,好一個“痛”字了得!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嘗之不竊”。孔子的意思還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當官人如果清廉而不貪圖財物,老百姓也就會效法而不貪,這樣也就沒有什么盜賊了,相反則會盜賊蜂起了,這就是貪欲起盜心的道理,所以領導人一定要勤政廉潔。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又怎能夠去端正別人呢?(《子路》)孟子也說:“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別人正直的”。一句話歸總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來。儒學的政治學強調領導人的表率作用,這與我們今天所推行的廉正建設思想是一致的。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也的確有一個對廉潔的認定問題。廉潔并不是談錢色變,拿的錢越少越好,生活越檢樸越好,人越貧窮越好。其實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廉潔就是“見得思義”(孔子)就是“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常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
廉潔做了過頭,那就不是廉潔而是腐酸,是虛偽,是沽名鉤譽了。貪污腐敗是官民對立的一個原因,官員泯滅自知:以權謀私是個人道德與權力惡性相互作用的結果,一些人掌了權就覺得權力是自己的羽毛,人家評議不可求疵直到東窗事發,那就悔之晚矣!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