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應縣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現初中《中國歷史》第二冊封面就是該塔全貌),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系遼肖太后的父親肖孝穆為了替肖太后宣揚功德而主持興建的。選用當時的華北落葉松,木塔歷千年而不朽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干旱少雨,風沙對木料的變質不構成威脅。
它有諸多神奇獨特之處:
1、千年不朽的古老木塔,全中國沒有第二個。
2、純木質構造的塔,整塔全是榫卯結構,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其穩固性得到千年歷史的考證。
3、塔身八角形,通高67.31米,至今仍是最高的木塔。
4、最早使用雙環技術建筑,改變了過去中心立柱的方式,而采用了雙層環形空間的構架。這仍然是現今最高建筑所采用的通用方法。
5、斗拱運用最多最全,共用54種斗拱,集各種斗拱式祥于一體。
6、木塔形式上創新最多,塔的外形為五層八檐。實際上各層間都有暗層,整體上應為九層,但明層高于暗層(但暗層有2米多高,走進去不碰頭),為何設暗層呢?從陳明達著的《應縣木塔》中了解到:一是為了增加塔身高度,二是為了隔開各明層之間的地板干擾聲音,三是為了朝拜方便。每層塔室如一座寶殿,都有神佛龕和供桌,跪拜墊等。
在漫長的歲月里,木塔承受了各種自然災害的摧殘和人為的破壞,據記載:木塔所在地山西應縣曾發生過10多次較強地震,其中有三次是六級以上;另軍閥混戰時間人為災害頻繁,塔身也多次被炮彈擊中,應縣文管所杜佛所長說:“這些外來破壞還沒有對木塔形成致命的傷害。應縣木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曾兩次游應縣木塔,該塔在縣城邊緣田野間,周圍地勢平坦,池塘多處,地下水位高,木塔周圍是寬大的石鋪埕院,據推測塔基礎應是石砌的,且石基既寬大又深,觀察32根柱處的地面,沒發生過凹陷,說明塔基是堅實的,故木塔才能千年不毀。它是雙筒狀設計的,里面一環八根木柱,外面一環廿四根木柱,兩環都用木枋連接后,構成兩道八角形。這樣,內環的每根木柱都承受了外環3根柱所帶的力。由于底層是三槽柱,以上各層木柱都立在下層木柱的梁枋上,并向內收進,再加上各暗層內柱間及內外角柱之間,都加斜撐固定之,整個構架堅固穩定,整體性強,重量全落在一二層水柱上,使重心低下,穩定性強,故能抗拒大地震及人為的災害。
該塔精心設計及其建筑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也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吳炎年 章淑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