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到,要在荊州和益州站穩腳跟,以圖發展,必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諸葛亮把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看成是建國大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主張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和睦團結,互相尊重。他的一個“和”字,一個“撫”字,充分地體現了這種精神。概括地說,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和撫”政策。
劉禪當政時的建興三年(225),建寧太府雍奘太守朱褒,越崔叟帥高定元(夷族統治者)叛亂孟獲也起兵侵犯邊境,破壞社會安寧。諸葛亮對這件事情高度重視,十分慎重,決定親自去處理。他采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平定了雍闿、朱褒、高定之后在南中(今云南曲靖)與孟獲展開了一場耐心的很有分寸的戰爭“七擒七放”,以德服人耐心等待,最后妻子兄弟等親族都感動流淚,心服口服。肉祖謝罪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后來孟獲官至御史中丞。還起用一些少數民族的領袖為地方官吏。還吸收到蜀漢中央政府去任職。
南征之后,西南地區出現了較長久的安定局面,他遷南中青羌萬余家補充蜀國的軍隊,號稱“飛校”。同時還征調夷人的金銀、鐵耕牛、戰馬,增強蜀國的經濟實力。他六擊祁山與曹魏軍隊打仗時,就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軍民和睦相處。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只要讓諸葛亮那樣善于 “攻心”,以德服人,就能使那些“反側”分子鬧不起來,制定政策,如果不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不管是寬是嚴都是行不通的。
對聯所說是諸葛亮在實行一切政策的過程中積累的正反面經驗,自然也包括“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諸葛亮就能夠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執行有效的民族政策實在是很不簡單的!(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