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興化米粉
宋新新/攝
興化米粉上央視。莆田,古稱“興化”。興化米粉是全世界最早的快熟食品,相傳宋朝修筑木蘭陂時,為就地解決民眾吃飯問題,發明出這種即燙即食的食品,后逐漸在莆田民間流傳開來,古代莆田學子進京趕考多會隨身攜帶。
興化米粉有炒、煮、燙、熗等多種做法。其中豆漿炒米粉獨具特色,起源于清朝順治年間,因朝廷在沿海地區實施遷界政策,強制沿海民眾舉家往內陸遷居,沒有海鮮,就地取材,將米粉放入沸騰的豆漿中,翻炒出鍋,豆香米香,獨一無二。
二、莆田鹵面
翁奇志/攝
莆田鹵面上央視。莆田鹵面,是莆田最著名的美食,是各種節慶、宴席必上的一道主食。與千年前中原世族大家為避戰亂,遷徙莆田的歷史有關,它吸收中原面食的做法,結合莆田有山有海的特點,用山珍海味熬出來的湯汁鹵制生面(新鮮的面),以文火入味,半干半湯,配料豐富,色香味俱全,特別是加上香菇豆、蠶豆等時令豆類,更為爽口、好吃。
三、燜豆腐
林昇輝/攝
莆田燜豆腐上央視。燜豆腐也稱“孝子羹”。據記載,宋代莆田郭家子女為孝敬年邁父母,將豆腐、山珍海味搗碎,慢火烹制出燜豆腐,美味營養,方便進食,父母得以頤養天年。郭家的孝行得到了宋明清三代朝廷的褒獎,做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莆田有千年的鹽田,至今延用“七步走水”古法海水曬鹽技藝,產生的鹽鹵,用來點制豆腐,各種吃法都很美味。
四、溫湯羊肉
張力/攝
仙游溫湯羊肉上央視。溫湯羊肉是莆田美食,做法與460多年前倭寇侵犯莆田的歷史有關。傳說仙游縣一戶人家,正在燒水宰羊時,突聞倭寇進村,情急之下就把整羊放進盛滿沸水的大木桶里,捂上鍋蓋,再用稻草、柴火遮蓋后匆忙外出避難。第二天回到家中,發現羊肉潔白剔透,皮脆肉嫩,味道鮮美。于是,如法炮制,做出溫湯羊肉,流傳至今。
五、仙游套腸
黃立勇/攝
莆田美食——仙游套腸,相傳為仙游籍明代吏部尚書鄭紀所創。鄭紀少時家庭貧困,好心的鄰居送來一副豬小腸,鄭紀巧妙地將小腸頭尾環環相套,制成十層的圓圈形狀套腸。鄭紀為官告老還鄉后,每逢過年都要制作套腸,憶苦思甜。鄉鄰爭相仿效,流傳至今。一米多的豬小腸,反復穿套,套出一圈,調味鹵制,色澤誘人、鹵香四溢、外香里嫩、肥而不膩。
六、莆田線面
鄒北軒/攝
莆田線面上央視。莆田線面,是由面粉和食鹽后,由粗而細,反復拉制而成,加入食鹽是為了增強線面的韌性和便于儲存,一根線面最長可達1公里以上。莆田線面,也稱“媽祖平安面”,20世紀80年代,路遠的香客到湄洲媽祖祖廟祭拜后,來不及趕回,祖廟就為他們煮上一碗象征平安的線面,此后,媽祖平安面聲名遠播。逢年過節、重要家事時,莆田人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線面,面上鋪滿紫菜、金針、花生、煎蛋等佐料,寓意平安吉祥。
七、莆田南日鮑
黃立勇/攝
莆田南日鮑上央視。南日鮑,是莆田南日島特有的鮑魚品種,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對水質、溫度、餌料要求很高,生長在含鹽量高,水清無污、水深潮暢的海域,以海帶、龍須菜等餌料為食,夏天北上避暑,冬天返南過冬,體肥殼艷,鮑肉細嫩,富含營養,可煎、可炒、可煮、可烤,可紅燒、可清燉、可生吃,深受人們喜愛。南日島,又稱“鮑魚島”,年產南日鮑約2億粒,占國內鮑魚市場的30%,暢銷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