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祭墓文物修復保護理事會于1994年印發的《關于修復吳祭墓、祠等文物古跡的倡議書》中說:吳祭,字孝光,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15歲入國學。唐會昌五年(845)應舉鄉魁,大中二年(848)再應漕舉,授浙江主簿,咸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員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中和四年 (884)與王審知入閩,居福州,后王審知據閩。吳祭義不相從,兄弟六人避地分居福泉間,祭遷于莆田靈巖山,后卜居黃石沈浦(錢坡),天佑四年(907)卒,享年83年。推算825出生。
吳興生于唐太宗貞觀20年(646),同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避武亂,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44歲的吳興攜春自固始縣入閩,擇居九華山下(洋西村),先在延壽古峰教館,后到仙游興角山學道。十多年后,于唐中宗神龍間(705-706),吳興率眾捐家資創建延壽陂,并挖溝筑堤,圍海造田。
據《八閩通志》記載:“延壽陂在府城北常太里,溉田二十余頃(折有20余萬畝),延壽溪西村附山,東距海,南北皆通(海)浦,溪源出渡壙,赴以入海。吳興始筑長堤,遏大流南入沙壙坂,為巨溝者三,折為股溝五十有九,用以蓄水。即陂之口別為二派;曰長生港,曰兒戲陂。濱海之地環為六十泄(徒門)以殺水也,其利幾及莆田之半。
又據《莆陽比事》云:“吳興于唐神龍間(705-706)埭海為田,陂延壽以溉,有蛟為孽,興毅然曰:“蛟害吾事,將窮穴斬焉(興曾學道,有道木,能下水),乃提刀截流下水殺蛟,在水中大戰數日夜,蛟被斬,興也戰死,后離陂東下2里,得興所持刀于淳泥中,因名其地曰:“吳刀”(即今吳江村),又傳說:“在梧塘發現被吳興斬下的蛟龍頭,名其地曰“漏頭”(即現的“漏頭村)。時為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八月初五日,吳興終年64歲。此后當地水旱不能災、再無蛟龍作祟了。后鄉人立廟祀吳興,初名吳公祠,后改吳公廟,褒揚吳興,吳媛兄妹治水利民事跡。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鄉人集資擴建,改稱吳長官廟;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興化郡守詹丕遠敬仰吳公,深孚眾望,祈求靈應,以吳興治水捐身功德奏乞朝廷,徽宋帝賜額“孚應廟”。《莆田延陵吳興宋譜》載:吳興為莆田延陵吳氏開族祖,延壽吳始祖。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敕封吳興為義勇侯,理宗淳佑五年(1245)加封為義勇普濟侯,敕封妣葉氏為昭惠夫人,并封吳媛為“天妃”,淳佑七年(1247),欽賜金盾板聯匾“吳圣天妃”,掛在仙游興角山興角宮,興角宮門聯:“護國天妃功昭日月,庇民列圣惠若乾坤”?!敖疳樻傃垓札埢迹竦雅跌P凰飛”。
又查吳祭墓祠大門聯:“渤海家聲大,延陵世澤長”。吳興的孚應廟、吳公祠、吳長宮祠等的門聯,橫批,都離不開延陵、渤海。說明在河南光州固始縣時的吳祭,吳興原本是同姓同宗,都是周吳泰伯的子孫,只是輩份問題。
吳興出生于公元646年,卒于709年終年64歲。
吳祭出生于公元825年,卒于907年終年83歲。吳興早于吳祭出生179年,吳興死后16年吳祭才出生,吳興44歲來莆,吳祭60歲隨王審知入閩幾年后王審知據閩,吳祭才避地莆田。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