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莫耶故居一瞥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熱血在你胸中奔騰!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這首著名的《延安頌》,它從1938年起在延安一直唱到今天,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首歌的曲作者是鄭律成,因為他寫出了解放軍軍歌,大家都熟悉他。而對于詞作者“莫耶”卻有些陌生。這位“莫耶”是我們福建安溪人。她的故居位于安溪縣金谷鎮溪榜村,在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對面。莫耶故居原名“逸樓”,又稱“晚香別墅”,始建于1907年,晚清進士曾振仲題寫樓名“逸樓”。故居為二層樓的西式建筑,樓前有一方池壙,給人以明亮雅麗的感覺。
走進這座故居,只見樓房結構嚴整,布局合理。一樓大廳是接人待客的場所,兩旁是家人的住房;二樓設為莫耶紀念堂。紀念堂右邊掛著莫耶大哥和五哥的照片。大哥陳文章,年輕時曾邀請進步青年組建了“抗戰青年團”,宣傳革命思想,后來陳文章不幸被捕入獄。左邊墻上有莫耶的照片、手跡、文集。莫耶的父親陳錚是國民黨軍少將旅長,一共育有8男4女。莫耶是長女,也是一個從出身顯貴的小姐走上革命道路的典型進步青年。
1918年12月25日,莫耶就出生在這座樓房里,她的原名叫陳淑媛、陳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莫耶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與大哥賽詩,即景吟出:“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
1932年,莫耶隨父居廈門鼓浪嶼,就讀于慈勤女中。在校時,其習作散文《我的故鄉》被國文老師推薦在《廈門日報》上發表。由此引發了她的寫作熱情,開始向上海《女兒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她看到當時社會不公正現象,非常氣憤,寫下了《無聲的期望》一詩,預示“灰色的宇宙將要經過一番洗禮,一番整頓”。她的國文老師陳海天發現她的寫作才華和激進思想,組織她和幾位同學創辦《火星》旬刊,創刊號上發表莫耶的小說《黃色車夫》。刊物藏在莫耶家里,她的父親看到后與莫耶發生沖突,父女關系緊張。1934年秋,莫耶在母親和大哥幫助下,離家出走,到上海《女子月刊》社當校對、編輯,后來曾一度任主編。
1937年10月,她到達延安,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宴請。隨后,她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任救亡室文娛委員。
在延安這個革命大熔爐里,陳淑媛把名字改成“莫耶”,即用《搜神記》及魯迅先生小說《鑄劍》中的即鋒利的寶劍名。
1938年春,莫耶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夏轉入文學系,在這期間,她創作了著名的《延安頌》歌詞。《延安頌》的歌聲響繼延安城,傳遍多抗日根據地,大批革命青年高唱這首歌,加入抗日救國行列,至今還傳唱不衰,成為一支傳統革命歌曲。
新中國建立后,莫耶擔任過《甘肅日報》社副總編,主持《甘肅日報》社工作。“文革”期間受到沖擊,1979年得到平反,擔任甘肅省文聯副主席,創作了多部劇本、小說。她雖然一生坎坷,但她不屈不撓的頑強作風和創作實踐,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為真理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1986年5月7日,莫耶在蘭州解放軍醫院病逝,終年68歲。著名作家杜鵬程說:“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作家王洪甲在莫耶的挽聯上寫著:“延安初頌見風華,其耐雪壓霜欺,坎坷未竟斑昭志;文苑兒番騰濁浪,縱使心靈筆健,委屈難抒道韞才”。(陳寶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