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在八閩這片古老的鄉土,過冬至節俗稱過小年,是僅次于過大年的民俗大節。不管父老鄉親走遍天涯海角,只要一提起過冬至,腦海里總會翻騰起那些白花花的丸子,心湖里也總會蕩起一圈圈漣漪,涌現出冬至晚那合家圍桌搓丸子的溫馨情景。
冬至節照例在公歷12月21日或22日,而過節搓丸子的籌備工作,卻提前一星期便已開始了。那時市井鄉村,家家戶戶都忙碌開了,浸糯米的浸糯米,舂碓兒的舂碓兒,篩齏粉的篩齏粉;從清晨到深夜,里巷村頭都可聽到“嘭、嘭、嘭”的舂碓聲。
祖上遺下的石碓兒不多,一般是十幾家合用一個,于是左鄰右舍的娘姨們一邊排隊輪班甚至點著燈兒來舂碓篩齏,一邊吱吱喳喳嘻嘻哈哈說些雞鴨搶食、貓狗打架的鄰里趣事,逗得大伙兒心里樂滋滋的。有些毛手毛腳的還沾了滿頭滿臉齏粉,活脫脫就像戲臺上的白毛女。
過冬至分冬至暝和冬至早,最激動人心的,是冬至日前夜的冬至暝。循古例,老奶奶們都要在廳堂中點亮大燈籠,抹干凈大桌子,擺上準備好的板糖、紅柑、姜母和“三春”(剪貼有一對胖小子畫面的紙扎喜花)。勤快能干的媳婦早已系上圍裙,捋起手袖,用托盤把反復揉勻的齏團端放桌上。于是洗凈雙手的一家子就團團圍住桌子,擰齏團搓起丸子來。
正如兒歌中唱的:“搓湯圓,搓湯圓,搓得湯圓圓又圓。”搓丸子雖然容易,也得講究技巧。把不規則的齏團放在兩手掌中平衡地輕輕用力,順時針搓動幾圈,于是一顆圓溜溜的丸子就搓成了,放入竹編簸箕,白生生的,逗人喜愛。
以哲學家的眼光來看,搓丸子也可以搓出一家子的不同性格:飽經風霜的老奶奶慢條斯理,搓的丸子就像八月里剝了皮的一串龍眼;當家的男人粗手粗腳慣了,搓出的丸子又大又粗憨頭憨腦像張飛;媳婦兒心靈手巧,搓出的丸子八面玲瓏,既均勻又好看;小孫子淘氣頑皮心不靜,搓的丸子有的像雙關尖的橄欖,有的像扁嘴的鴨頭,有的像歪戴的濟公帽……
搓丸子,不僅僅是搓冬至早的祭品美食,還搓出了市井鄉村黎民百姓的和氣親情,搓出黎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于是“搓”就比“吃”顯得情趣盎然,韻味深長。瞧,燈花“噗、噗、噗”地閃動,老奶奶說是“跳喜”;乘興捏了一對元寶、一尊手臼,象征錢糧豐裕。巧媳婦跟著就搓了一粒狀元丸(底用金錢粿托的大丸子),寓意兒孫愛讀書,家出狀元郎。家庭富貴還要能守,老奶奶又捏了一只看家狗,豎著耳朵,翹著尾巴,威風凜凜地看門護院。
小孫兒一瞧樂了,嗷嗷叫著也要捏狗兒,然而七捏八捏,不是耷拉著耳朵,就是歪著腿兒,捏成了只“四不像”。還是老奶奶疼孫,接過來摸捏點按了幾下子,就擺弄成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哈巴狗,逗得小孫兒喜不自禁,歡呼雀躍。細心的人家,會把不小心掉到地上的丸子撿起來,加上齏團另搓一些“客鳥丸”,待冬至日清晨起早撒在屋頂,以吸引喜鵲來啄食報喜呢!
丸子搓好后,還要點上夜明燈,與板糖、姜母、“三春”等一起擺在廚房灶公爺前過夜。留待冬至早加姜糖煮成湯丸,供神祭祖后全家分食。那糯米元寶、手臼、狀元、小狗等,則粘貼于大門上,稍晾干后讓小孫兒取下烤著吃,以寓富貴傳家,一代更比一代發達。
最有趣的是小孫子,一個晚上翻來覆去老是睡不著,總盼著天快亮好吃丸子。可偏偏冬至晚是全年最漫長的夜晚,因此閩中、閩南一帶有“愛吃丸子天未光”的諺語。
然而,真等到第二天早上煮好湯丸,那心大肚小的調皮蛋,又只扒拉幾丸就吃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