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醴泉豐島三面臨海,形成夾長地形,各村隨時都有受海匪襲擊的危險,民眾人人自危。為防海匪騷擾,醴泉里各村董事商定,設立三處峰火臺;最前方是嵩山,稱下埔;中在南山,稱中埔;上為石馬山,稱上埔。由周圍各村派人輪流值班,特別是晚間,凡有海匪襲擊附近,三處烽火臺馬上一同燃起大火,各村壯丁義不容辭,一起響應出擊,一方出事,各方支援。
傳說,有一年倭寇再次入侵福建沿海時,因上一次侵犯秀嶼港,被嵩山“女神”擊退,嚇破了膽,所以這次從福清入侵,進入莆田地帶燒、殺、搶、掠,尸橫遍野。卓晚春往福州向戚,繼光搬救兵,倭寇聞戚家軍望風而逃。倭寇選擇醴泉豐島,一過海就是惠安地界,便于逃脫。于是沿海邊一直向莆頭村而去。這時,石馬山、南山的守山人員沒有點火。突然,嵩山火光沖天,戚家軍遂向煙火加快追擊。倭寇見到火光,更是快步逃竄,還卸下莆頭村民房門板,釘在一起,從海面逃向惠安而去。戚家軍追到莆頭時海邊空無一人。傳說,戚繼光部將陳坑追不到倭寇,憤怒怒極投海自盡。事后,一具尸體一直躺在海邊,百鳥圍著飛翔、哀嗚。群眾為紀念陳坑,在海邊前沃建陳坑公墓,并在莆頭尾建興賢宮廟宇,將陳坑的塑像與媽祖的塑像安奉一起。
戚家軍就地休整,兵士往嵩山火光處觀望,有一女子在火光中跳躍。可是,登上山頂,只見樟樹蒼蒼,姑娘不見了,連煙火也沒有。有人說是樹精作法,有人是說陳靖姑顯圣,也有人說嵩山樟樹就是陳靖姑的化身。嵩山三奶廟香火興旺時,樟樹就較盛,香火冷淡時,樟樹而枯萎。傳說,宋徽宗因北方戰事緊張而南巡,在莆因城聽地方官匯報醴泉三圣人的傳奇故事時,還親臨嵩山,夜住仙姑廟。故此,至今宋徽宗住過的仙姑廟終年無蚊蟲。那時,宋徽宗題下“嵩山護國院”匾額,正是宋大觀三年(1109)之事。 (向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