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是李世民在開創大唐帝業時乘過的六匹駿馬。貞觀十年(636),唐太宗為了紀念這些曾與自己戎馬倥傯、生死與共的戰馬,詔令著名畫家閻立本繪圖,由工藝美術大師閻立德設計并組織雕成巨大石屏,陳列在昭陵(唐太宗與文德皇后的合葬墓)。該石雕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六駿各不相同的體態、性格及馳聘疆場的形象。魯迅先生曾高度地贊其“前無古人”。
六駿石雕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序為“特勤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駒”、“白蹄烏”。每駿名字都有特殊含義。特勤驃毛色黃里透白,所以稱“驃”,“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職名,說明是突厥旗某官所贈。青騅毛色為蒼青色,騅是對千里馬的美稱。什伐赤是來自波斯的紅馬,什伐是波斯語馬的譯音。颯露紫毛色泛紫,如同紫燕。拳毛駒是匹黃色馬,毛呈族轉狀,故稱之。白蹄烏毛色純黑,四蹄皆白,極為稀有。這些傳神之名,既體現駿馬產地,毛色等特征,也表達李世民對其喜愛摯情。六駿均陪伴李世民浴血奮戰,出生入死、神勇非凡,每駿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感人篇章。
特勤驃昂首闊步,緩步前行,表現一種堅定、威猛、豪邁的氣質。當年它載著李世民在與宋金剛作戰時,沖進殺出,一連大戰十幾回合,最后得勝回朝,由此可以想象它是何等神勇。
青騅形象是正在急速奔馳,四蹄騰驤,尾巴上翹,馬鬃飄逸,非常逼真地展現出飛跑中的矮健姿勢。它是當年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的坐騎,其身上連中五支箭,皆由前射來,因而斷定是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的,但大多射在馬身的后部,說明其奔跑之迅捷,激戰之驍勇。
什伐赤也呈飛奔姿態,四腿動作刻畫精細,充分表現其沖鋒陷陣時的情態。它是李世民在洛陽和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激戰時的坐騎。據說這一仗李世民傷亡了三匹戰馬,最后才凱旋而歸。什伐赤臀部中了五箭,其中一箭從背部射中,四箭從前方射中,可見當時戰斗難解難分,無比激烈。
瘋露紫體形高大,據史載,它可能是匹“汗血寶馬”。該石雕馬前,還有一人,即李世民的干將丘行恭,他正在小心翼翼為馬拔箭。馬前腿挺直,軀體稍后傾。丘行恭左腳,微微抬起,左手扶住馬前胸,右手為其拔箭,從形態看出兩者相依為命的特殊情感,也看出駿馬臨危不懼的堅毅精神。它在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潰王世充中不幸犧牲。
拳毛駒系緩轡徐行的形象,其左前腿提起欲向前跨出,右前腿微微傾斜,右后腿即將著地,左后腿持站立姿勢。它是李世民平定外黑時坐騎。此戰之后,唐帝統一全國大業已基本完成了。該馬身上共中了九支箭,可見當時交戰殘烈的程度,但它仍負重傷往前,精神極為感人。
白蹄烏形象是昂首疾馳,鬃毛迎風飄揚,異常威武。當年李世民乘著它追擊薛仁杲敗將潰兵,一晝夜急奔200余里,終于逼敵投降繳械。馬身上雖無箭傷但因晝夜長途疾馳,最后力竭而亡。
此六駿為李世民消來群雄,一統天下都有不可磨滅的功勛,故六駿石刻,可謂千里馬的頌歌,更是駿馬主人的孔贊。它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物,1300多年來一直倍受人們贊嘆和保護。可是至20世紀初的戰亂之際,德國人格魯尚趁政局混亂混水摸魚,指使戈蘭茲到昭陵,用金錢收買當地少數人,盜得颯露紫和拳毛駒兩駿,因被群眾發現,憤極推下山崖;后被轉運北京,為袁世凱兒子袁克文所獲。袁克文乃五毒俱全分子,需大量開銷,就把兩駿賣給古董商,輾轉運至美國,以12.5萬美金售給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1918年,美國文化商又勾結陜西軍閥陳樹藩之父,再次從昭陵盜下四駿,被打碎成塊,裝入箱子偷運,幸得西安禮泉百姓發現報告,陳樹藩得知此事,干預,才將四駿運到西安圖書館保存。
至今,我們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到的這照陵六駿,已殘缺不全、面目全非。颯露紫、拳毛駒二駿均是覆制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前夕,曾問社會征集訪華禮品,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建議應以現存美國的昭陵二駿為禮,但這一提議沒被采納。2001年10月,中國郵政總局發行一套《昭陵六駿》特種郵票,表達對這組石雕國寶的十分重視,也寄托了億萬人民盼望昭陵六駿早日團聚的殷切期望。(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