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結識的莆仙書畫家中,李耕畫院畫師鄭少群是我交情深厚的一位好朋友。雖過古稀之年,但精神煥發,濃黑的胡須更顯示出畫家的風度。他一生幾乎沒有什么傳奇色彩,而充滿起伏跌宕的故事。少群出身在仙游蓋尾杉尾村,家舍大門面對著源遠流長的木蘭溪,曾祖父是清朝末科的秀才,父親鄭舫是國畫大師李耕的學生,可謂是名聞鄉里的“書香門弟”。
少群年少就有繪畫天賦,憑著堅強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闖出一條坦坦蕩蕩的人生路。十五歲時,一幅畫入選晉江專區國畫展覽,嶄露鋒芒。在家學的熏陶下,他刻苦鉆研李耕大師的國畫技法,又得到李耕高足周秀廷的指點,畫藝日臻嫻熟。為了謀生,他憑借一技之長,為群眾設計家具,雕刻眠床圖案,繪作寺廟壁畫。七十年代初期開始背井離鄉在閩北的清流、上杭、寧化一帶給群眾畫肖像,為寺院、宮廟畫壁畫近二十年。長期的顛簸生活,他堅持廣學多練,博覽古典書籍,詩詞和歷代服飾資料,并完整地筆記下來,使他感受人生,領略大自然,增長知識,積淀豐富的創作題材。四十多年來,幾百幅作品在國內外展覽并獲獎。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涉及道釋仙佛、歷史人物、民間故事、平民百姓。綜觀人物畫,用筆灑脫簡潔,氣勢崢嶸,虛實相生,各具個性,不落俗套,善用斧劈和中鋒鐵線描。八尺巨制《春夜宴桃李園》,展示了唐代詩仙李白及諸高士在春光怡人的月夜,秉燭聚會在桃李園吟詩作賦的情景。無論從構思立意方面,還是筆墨情趣方面,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具有李耕真傳。《耕》真摯質樸,表現牛的耐勞吃苦,忍辱負重的品格,寄托作者對孺子牛的一往深情,謳歌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高尚情懷。《鄭成功》成功雕塑了民族英雄鄭成功威武莊嚴,豪氣如虹,率將收復臺灣的英雄氣概。少群還擅自山水畫,應河南省焦作市邀請,為政府大禮堂設計繪制大型的瓷磚壁畫《江山多嬌》和《峨嵋山》。
改革開放,國門敞開,少群的作品源源傳向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港、澳、臺和東南亞諸國,國內外國畫愛好者、收藏者紛紛寄來熱情洋溢的求畫信,他的藝術建樹,新聞媒體都作了專題介紹,事略入編《中華人物辭典》(當代文化卷)等多部辭書,評介李耕《翰墨一生,奮斗不息》的國畫創作理論獲獎。二十世紀春,少群在仙游文化館舉辦了個人畫展,參觀者絡繹不絕,仙游文藝界還舉行畫展座談會,綜述他的畫藝,一位莆田市人大領導特地到館參觀,給予很高贊譽,少群不愧是李耕大師的第三代傳人。
少群常說:“重理法,善變化,創新意”,“畫到老,學到老”。龍眼采擷的季節,我再次造府拜訪,只見他正在孜孜不倦地作畫,壁上掛著琳瑯滿目新創作的作品,作為書畫界的摯友,我為少群取得豐碩的創作成果感到欣慰,沾上光榮。凝望這位飽經風霜的畫家,我深深感到他不停歇地揮灑彩筆,描繪他所熱戀的故鄉大地,頌揚他所處的和平盛世。
“拼搏闖出一條坦坦寬寬的路,耕耘孕育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少群的一生是坎坷的,曲折的,然而是充實的美好的。他的生命價值是永恒的璀璨的。 (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