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獅
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軍進占臨安,南宋降元,隨后皇室被擄北上。五月一日,外逃的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授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為參知政事,張世杰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隨著元軍的步步進逼,南宋這個小朝廷還沒有在福州站穩腳跟,又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
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杰護送端宗一行登舟入海南逃,進泊興化港。由于元軍在后緊追不舍,南宋小朝廷的君臣和軍隊不敢在興化久留,又繼續駕舟往泉州港。誰知泉州招撫使蒲壽庚叛宋降元,南宋船艦只好前往潮州。朝廷乃命陳文龍為興化知軍,開閫興化,阻擊元軍。
國畫《民族英雄陳文龍》 楊青嶺/作
陳文龍回到興化玉湖故里,散盡家財募兵衛城。他把抗元義軍行轅設在南門陳俊卿的舊府第,在興化城頭豎起大宋的旗幟,并操練義軍,準備迎敵。此時,在八閩大地,上四州的建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下三州的福州、泉州、漳州都被元軍占領,只剩下閩中興化一座孤城還未陷落元軍手中,岌岌可危。
面臨強敵壓境,諸僚佐及鄉寓、大夫、士庶都被嚇破了膽,紛紛來勸陳文龍開城迎降。陳文龍斬釘截鐵地對他們說:“吾豈不知大廈之傾,非一木能支?顧世荷國恩,官至三府,國何負予,而予負國!設吾貪生畏死,已屈辱于杭矣。汝等要降自降,吾自死耳。愿勿復言。”
仍有一些鄉紳和部下亦來勸說,陳文龍不由火起,拔劍怒道:“殊不知人生總有一死,但也要死得轟轟烈烈,豈能忍辱偷生一輩子。若還有勸誘者,定斬不饒?!?/span>
進獻讒言者見陳文龍仗劍怒目,都嚇得面如土色,羞愧離去。
十二月初,元主忽必烈給元帥唆都下達了進軍興化的命令,要他在二個月內攻下興化城。唆都接到命令后,水陸并進直驅興化。
唆都知道攻城并非易事,便命降將王世強、王剛中遣使前往興化軍勸降。陳文龍斬了勸降使者,只放回副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
陳飚/作
在獲悉元兵將進攻興化的消息后,陳文龍急忙召集眾將領商議迎敵對策。
元兵從福州遠道來興化,必走福泉驛道,而進入興化地界的驛道在囊山麓下。陳文龍當即決定在囊山設伏,出其不意打元軍一個措手不及,先挫挫元軍的銳氣。
古來作戰,向來以鼓為進軍的號令,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也。這時,陳文龍想起了梁紅玉在鎮江為韓世忠擊鼓助戰的故事。那場戰事,韓世忠僅以八千士兵擊退十萬金兵,創下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這鼓聲既可鼓舞士氣,催士兵奮勇殺敵,又可震懾敵軍。于是他對眾將領說:“務必組織一支百余人的擊鼓隊伍,隨義軍一起埋伏在囊山,待元軍人馬進入伏擊圈時,一起擂起戰鼓,以激勵戰士沖鋒殺敵。”
陳文龍的建議立即得到眾將領的附和。大家都表示,只要戰鼓一擂,戰士們一定會奮勇向前,所向披靡。因此,組織擊鼓隊伍的任務迫在眉睫,需盡快落實。
涵江一帶每年鬧元宵都鑼鼓喧天,那里又靠近囊山,陳文龍當即帶領人馬前往涵江組織擊鼓隊伍。涵江一帶的百姓都十分敬仰家鄉的狀元陳文龍,于是紛紛搬出自家大鼓,并裝載上車隨時待發。那些壯年婦女也摩拳擦掌,勸自家男人上陣殺敵,把擊鼓的任務交給她們來擔當。
一時間,“咚、咚、咚”的鼓聲四處響起,但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統一的節奏,就顯得聲音嘈雜,缺乏氣勢,這就難以鼓舞戰士殺敵的斗志。為此,陳文龍急忙召集所有村莊車鼓隊的負責人,統一定下擊鼓的節奏,以及镲(鈸)聲、鑼聲如何配合鼓聲,以壯聲勢。
經過集思廣益,眾人就把舊時小孩在每年臘月廿四日為“菩薩乞草”所擊打的“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統一為:
镲——镲——吭——
镲——镲——吭——
咚、咚咚、哐——
咚咚、咚咚、哐——
由銅制成的兩面鈸因對擊發出錚亮的“镲”聲,故民間通常稱鈸為镲;“吭”是凸臍鑼發出的聲音,如銅鐘悠遠宏亮;而平面鑼發出的“哐”聲更是激越響亮。用這三種打擊樂器一起合奏,就形成了莆田民間所特有的“镲鑼鼓”。
镲鑼鼓的節奏韻律簡單易學,所有村莊的車鼓隊都一學就會,就等著上戰場以壯軍威。
陳文龍把抗元臨時指揮部設在古驛道旁的涵江鋪尾社。為了囊山伏擊戰的勝利,他又親自帶領義軍趕往囊山精心布陣,只等待元軍進入伏擊圈。
囊山位于江口西北角,福泉古驛道從山麓經過,這是進入興化地界的入口處。
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十五日,唆都率領萬余人馬從福州向興化進發,隊伍浩浩蕩蕩,騎在馬上的唆都洋洋得意,自認為元兵鐵騎銳不可當,只要隊伍一到興化,即可踏平興化城,活捉陳文龍。殊不知此時陳文龍帶領的三千義軍早已埋伏在囊山寺后和驛道兩旁的山頭上,單等著元軍來鉆口袋。
元軍行至囊山麓下,已是人困馬乏。此時天色已晚,唆都正準備下令元軍安營扎寨、起火造飯,猛然間從古道兩旁的山頂上滾下一塊塊巨石、一根根橫木,砸得元軍人仰馬翻,前進的道路也被阻斷了。唆都大驚,急忙傳令元軍停止前進。元軍正慌亂一團時,埋伏在兩邊山頭上的興化義軍手持長矛大刀沖了下來,勢如破竹,身后還伴隨著陣陣狂熱粗獷的“镲鑼鼓”打擊樂:
咚、咚、哐——,咚、咚、哐——
镲、镲、吭——,镲、镲、吭——
這鼓樂像響徹云霄的萬鈞雷霆,像咆哮大海的千里波濤,一聲聲、一陣陣,驚天動地,撼人心魄。元軍聽到震耳欲聾的戰鼓聲,看到滿山遍野的旌旗飛舞,一個個都懵了,抱頭鼠竄趕緊往回。唆都也急忙勒住馬頭,指揮元軍人馬回撤福州。
在囊山戰鼓鏗鏘有力、整齊劃一的擊打聲中,追擊元軍的興化義軍也合拍著這擊打聲,齊聲吶喊:
沖、沖、沖啊——,沖、沖、沖啊——
殺、殺、殺啊——,殺、殺、殺啊——
元軍從未見過這陣勢,嚇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逃回福州。唆都回到軍營后,清點人馬,已死傷過半,因此對陳文龍更是惱恨萬分。
囊山一戰,陳文龍以三千兵力擊退了來犯的萬余元軍,大大鼓舞了興化人民抗元的士氣。當抗元義軍回到涵江鋪尾社時,陳文龍興奮地為鋪尾社題匾“龍津”兩字。從此,這座社宇就更名曰“龍津社”。
囊山戰鼓來自涵江,因此被稱為“涵江車鼓”,爾后又很快普及莆田,便稱為“莆田車鼓”。如今,在莆田大地,到處都有車鼓的隊伍,那熟悉的旋律、奮進的樂聲,也成了莆田人民歡慶勝利、歡度佳節的鼓樂之聲,成了莆田人民迎接貴賓、助興助威的奏樂之聲。
——選自《莆田市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