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從效,字元范,唐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出生在永春縣留灣村的農民家庭。生活貧困、幼時失父,與母兄三人相依為命,迫于無奈,母子離鄉背井,沿途求乞為生。
一天,母子三人來到仙邑唐安鄉依仁里赤嶺(今楓亭東宅),忽遇暴雨,暫避一古廟過宿。其母吳氏偶得一夢,望見一神人,手持拂塵曰:“永春出世赤嶺居,母子三人苦相依,含辛菇苦撫兩兒,苦盡甜來在后時。王侯將相莫須求,習文練武報國酬,有朝一日登門請,榮宗耀祖留門楣”。吳會醒后覺得蹊蹺,預感將來有出頭日子,于是暫居此地。吳氏紡紗織布,勤操女紅,兩兒事孝至親。兄弟租佃田耕作,農閑打柴出賣,雨天或夜里,從熟師釋文解義,習練刀槍舞棒。因生活所困,其兄從愿投軍,家里只剩下從效母子兩人,從效更加勤事農耕,練習武功。由于他為人老實憨厚,且聰穎敏悟,觸類旁通,十八般武藝,作作精通,聞名鄉里。
二十昭華的從效,身材魁梧,彪形大漢,有力拔山合氣蓋世之勢。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病逝,其胞兄王審圭卩的長子王延彬維任泉州刺史,積極招納賢能之士。一夜,神人托延彬之夢,指點迷津曰:“清源軍之北轄地,仙游東南海濱有個將才,身材高大,方臉大耳,膚呈古銅色,肺踏巨龜,身佩玉帶,手持牙笏,是朝廷有用之材,趕緊派人前去尋找邀請。
王延彬得到神仙的密禾,翌日遣差20名精明能干的衙兵,直往仙游東南楓亭地界,查尋夢中所指示的奇人。他們不辱使命,不顧炎熱的天氣,逢村就尋,遇人便問,訪遍幾個村莊但不見其人。晌午時分在楓亭街吃點餐飯,詢問店主曰:“這個地方范圍有多大呢”。店主告曰:“這里是連江里地界,西側還有個依仁里,處于半山區”。使者聽言即向西部方向走去,不到一里路程,來到青澤村。那天正是六月初一,青澤亭泗洲文佛誕辰日,正在演唱古裝戲。他們心里一亮曰:“哎呀!演戲時周邊村民必定聚集觀看,真是天助于我也,或許能尋找到我們所要找的人”。
話敘這天上午,留從效從赤嶺挑著百來斤的松紫片到楓亭南街草市出售,由于松柴未干賣不出,待到午時已過,一顧客一貫誠實的留從效有好感,問道:“這柴片曬了幾曰?干不干?留從效答道:“曬了一個月又一日”。其話寓為“經過一個夜里的月亮照映和一天的太陽照曬”。顧客卻聽成“曬過一個月又一天”,認為這足于干透的。即將柴片買了下來。說得也奇,顧客把柴運回家燒火,上燒就著。
留從效售完柴火后已是下午一時多,趕緊吃了點心,即速返家。當他步到青澤亭時,戲臺上正在演戲,觀者甚多,從頭攢動,擠渦曠場,無立錐之地。于是,他找到靠山麓的巨石站著,又把裝柴用的柴夾套在胸膛前,在手義著腰,右手持著扁擔,將其一頭托地支撐而立。居高臨下,正看著聚精會神。
斯時,幾個差官一眼望見在突出巨石上站著一個彪形大漢,喜出望外。他們驚呆了。又高興地叫起來: “找到了,這不就是臨走時王延彬所告的神人模樣嗎?”并異口同聲道:“不錯,就是他”。差官下約而同奔擁過去,把全神貫注而毫無思想準備的留從效,從石頭頂拉了下來,不由分說他挾起就走。但見留從效拔腿轉身一掃,對差官問道:“咱們素不相識,我什么時候得罪了你們?無緣無故拘人,想試嗎?來呀!說著就擺開架勢,怒目而視。
衙兵連忙著:“英雄請勿誤會,我們是朝廷派來尋找你的差官,請怒罪。特請你投軍,為國立功,說不定要封你做大官呢?”留從效轉怒為喜曰:“原來如此,小民錯怪你們。為國為民是我夙愿,但只有家母難離”。又說:“也沒有人舉存,報國無門,亦不能實現,既是如此,正合我心意。但封侯非我所愿,愿得是為國安寧,為民效勞。待我回家稟告慈親,即刻起身”。
留從效回家向娘親告知從軍的意圖,得到慈母允準,隨同衙兵一齊到泉州衙門報到。留從效從楓亭草市頭 應募當兵,竟成王侯將相。元代狀元林亨的《螺江風物賦》中有“王侯草市,百年之右讖呈象”之句,即指此事。
留從效應募入伍,初在泉州當衙兵,因他有勇有謀,且能善戰。閩景宗大德二年(944年)朱文進殺閩王王延曦,自立閩王,委派親信黃紹頗為泉州刺史,斯時留從效以功升為泉州馬步行都校。后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年),南唐滅建州閩天德帝王延政,吳越下福州,他歸順南唐,自領南唐漳、泉二州留后,被授清源軍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后累授國平章政事兼侍中,中書令,封鄂國公、晉江王。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病逝。
留從效據有泉漳十七年,名義上隸屬直唐,實為自治,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和海運,使興化、泉漳三地區在五代全國性的戰亂中獨得繁榮和發展,又能順應全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擁護后周和北京中央政權。
《資治通鑒》等各種史書記述甚詳,其兄留從愿曾任漳州刺史、從子留居道知莆田縣。留宅今存留府第、跑馬傷和御書樓遺址。留居道從越南引種18株荔枝,今存3株,留居道墓瑩在赤湖(今東宅)。 (吳春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