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彝族,是個騎在雄鷹背上追趕太陽的民族!
彝族太陽歷是古時最簡便精確的天文歷法,計算出了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分五季十個月365.25天。
當北斗星的斗柄指上時是大暑日,彝族同胞就要過火把節(jié)了,它體現(xiàn)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隱藏著彝族起源發(fā)展的古老信息。
楚雄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我們的軌跡“運行”到楚雄時恰逢大暑日,彝人古鎮(zhèn)節(jié)慶氣氛濃烈,大街小巷人流涌動,酒家旅舍爆棚。
古鎮(zhèn)旁“太陽歷文化園”最高點是圓形祭壇,祭壇中心巨大的“祖先神柱”頂端,那“三女托太陽”雕塑就像沖天火炬,令人想起人類祖先燃起的第一堆篝火。
白天,文化園祭壇舉行了盛大的火把節(jié)彩排,身著節(jié)日服裝的彝人列成儀仗隊,一律身披黑斗篷手持引火棒,簇擁出手持銅鈴的畢摩(祭司)。祭壇下旗幡翻飛,成排“過山號”吹響,地動山搖,吸引不少游人駐足拍照。
雖然場面壯觀,但古韻卻不足。為了探訪原生態(tài)火把節(jié),我們轉(zhuǎn)向古鎮(zhèn)中的彝人部落,體驗如火般熱情的彝族世俗生活。
部落再現(xiàn)了彝族原生態(tài)瓦片房、打谷場、畢摩房、蘇尼房、姑娘房、土主廟、村社廣場等生活場景。還有紡織、刺繡、婚禮等民俗文化展示。
邁進部落,眼前一亮,哇,一派鮮活的過節(jié)情景:
土主廟前,一位彝家漢子著裝古風,忘乎所以地吹奏似簫非簫的巴烏,音色柔和而深沉,似在追憶祖先的榮光。
路邊,一些彝族婦女在跳竹竿舞,隨著竹竿碰擊的節(jié)奏聲,有規(guī)則地邁腿自如進退,難怪她們爬山那么帶勁!
村頭大樹下,一群穿花衣的大爺大媽邊彈奏月琴、三弦和彝笛,邊和著旋律圍成圓圈慢舞。
穿過風車旋轉(zhuǎn)的水塘和曲橋,還有吹糖畫、噴雷火、水上舞臺民俗風情歌舞表演,藝術(shù)和生活和諧交融。
彝族是古老的感性民族,其音樂舞蹈關(guān)注生活感受,擅長情感挖掘與心靈抒發(fā),表達民族靈魂中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憂愁乃至敬畏、崇拜和火辣辣的愛。
瞧,部落小舞臺的彝家婚俗表演,招引了不少看客。媒婆媒公的詼諧打趣、彝家姑娘的大膽敢愛、年輕伙伴的成人之美表演得質(zhì)樸、活潑。
那情竇初開的姑娘看上觀眾中一個帥小伙,送荷包選了心目中的“新郎”。臺上女伴們呼啦啦一擁而下,把“新郎官”拉扯上臺,哈哈,嚇得那小伙連墨鏡都掉落了!
看到“新娘”確實漂亮,心中竊喜的小伙這才扭扭捏捏換新衣戴紅花,扮“新郎官”舉行紅紅火火的彝家婚禮。一班人吹吹打打繞臺一圈,把一對“新人”送進洞房,隨他們瞎折騰去!
不一會兒,“新娘”就抱出了個胖乎乎的小娃娃,得意洋洋向女伴炫耀,一旁的“新郎”搓著手樂得合不攏嘴。這下可好,氣得臺下那小伙子的女同伴一雙眼睛瞪得銅鈴大,唉呀呀,把鼻子都氣歪了。
彝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火是彝家永不熄滅的希望,彝族火把節(jié)與傣族潑水節(jié)一樣,被譽為“東方狂歡節(jié)”。
水是生命之源,火是文明之種,水與火的對立統(tǒng)一,火與水的狂放狂歡,也許源自其民族聚居地:山中和水邊。
楚雄彝族稱火把節(jié)為“阿嘟將”,即“祭火節(jié)”。彝人部落的重頭戲是當晚向火神致敬的“祭火”典禮。
夜幕降臨,人們早把部落祭祀廣場圍得水泄不通,纏繞廣場中心的神柱上,虎圖騰虎目炯炯,神柱下代表火焰的紅綢鼓蕩翻飛,一堆柴火豎立于神柱前,六位身披太陽袍的女人手持羊皮鼓,跳起神秘的“祭火”舞。
隨后,畢摩“叮叮當當”搖響銅鈴,念誦起畢摩經(jīng),祈求四季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明艷的“太陽女”點燃火炬,經(jīng)過一輪激烈競爭后,遞給拔得頭彩的尊貴客人引火。
火堆點燃,人們紛紛把手中的火把投進火堆。這時,充滿激情的音樂響起,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彝族男女圍著火堆手牽手,肩并肩,跳起了左腳舞。圍觀群眾不斷加入。
隨著火把越添越多,火堆越燒越旺,舞圈不斷擴大,數(shù)十人,上百人,數(shù)百人,廣場就像一個大鐘盤,人群簇擁著神柱逆時針旋轉(zhuǎn),逐漸把節(jié)慶轉(zhuǎn)向高潮。
音樂激情澎湃,彩燈閃爍掃過,神柱上,威嚴的虎形祖靈面孔變幻不定,祭祀廣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許多舞者不管熟悉或生分,紛紛把手搭在前人肩上踏步玩轉(zhuǎn),一些父母把孩子抱騎在肩上一同起舞。
領略火之神韻,感受火之魅力,奔放火之熾情。神柱祭臺上,領舞的彝族漢子伸展雙臂,不斷地高呼:“火!火!火!”喻示日子越過越紅火。廣場上的人們有節(jié)奏地踏步應和:“火!火!火!”
火在燃燒,火在躍動,火在燎原,火在飛騰,心靈之火跟著飛騰。顯見,這是一片孕育了古老文化的熱土,這是一個如火般熱情的民族,這片熱土燃燒火的激情,這個民族唱響火的贊歌,這里的人們?nèi)谌牖鸬目駳g。
盯視騰騰飛舞的火舌,我腦海中竟然浮現(xiàn)出一種返祖景象,想起人類遠古燃起的那堆篝火,熊熊地吞噬夜之暗黑;身披樹皮的祖先,聞著烤獵物的香味,瘋狂地圍著火堆跳躍。那是原始生命的律動。
為生存,為光明,為收獲,為明天,為更加美好的生活。
多少年過去了,跟著燃燒的火把,人類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從漁獵文明走向農(nóng)耕文明,又從工業(yè)文明走向生態(tài)文明,還向外星文明發(fā)出了邀請。
如今,燎原五洲的文明之火,都源于人類祖先燃起的第一把火,那是文明的曙光。
彝人部落的火把節(jié),彝族“畢摩”玄奧的引火、請火、送火祈福,彝家“太陽女”頭上跳動的花帽絨球、腰上飛舞的花色飄帶,交替起落的繡花褲腳,乃然躍動著原始生命的頑強基因,五彩斑斕而又撲朔迷離。
火,火,火——
鬧,鬧,鬧——
舞,舞,舞——
飛,飛,飛——
彝人部落的火把,照亮了人類生命中飛舞的堅韌、向往、創(chuàng)造、歡騰。
它們將永遠在我印象中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