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馬金焰/攝
早在宋代,手工線面就已經融入莆田人民的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見到它的影子。線面,在莆田也叫索面、長壽面,人們過生日的時候必煮上一碗。大年初一早上,莆田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線面。純手工制作的莆田線面,有著獨特的魅力。莆田許多地方,都有手工制作線面的歷史。
埭頭鎮汀港村三面靠山,北面臨海,貧瘠的土地催生出獨特的生計。據村民介紹,汀港村的中房自然村是一個手工線面制作專業村,其線面手工制作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中房自然村的林氏祖先林勉帶著一家人,從河南千里迢迢來到汀港定居。他帶來小麥種植技術,在這片土地上精耕細作,每年小麥長勢好、產量高。林勉把小麥種植技術在全村進行推廣,從那以后,家家戶戶田間種植的小麥都有好收成。小麥也成為村民的主要糧食,他們用石磨將其磨成面粉,做成各式各樣的面食,諸如面條、饅頭……
林勉等人天生聰慧,在一日三餐的生活中發現莆田線面人人愛吃。于是,他們吸收了莆田先人手工制作線面的技術,并在制作工藝上進行改進提高,做成的手工線面既細又有韌勁,其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名揚四面八方,慕名而至的購買者絡繹不絕。
汀港手工線面要經過近10道工序,一般選用質量好的小麥,經石磨碾成精白的面粉,把面粉放在面缸里,用手拌攪成糊狀的面團,最開始和面時,就得注意時令區別,不同季節要進行相應的調制。醒面后,將面團放在面板上用面刀切成大條面團,盤面四次(用手搓成一次比一次細的面條需要四次,再搓的時候要加上食油及醒面時間),再把約筷子粗的面條一層層繞在兩根竹竿上(再放在面架上醒至第二天)。等到太陽出來后,再將配好的面架子拿到室外,把兩根組網的面條,一頭插進面架上,一頭拉在手中,用力逐步一拉一抻,慢慢地拉至面變細長,使它們不相粘在一起,這樣更容易得到陽光的照耀。晾曬的時候,在線面中間放根木棒,這樣會讓線面變得更細。
制作線面不但要有技巧,還要看老天的臉,因為線面需在太陽下晾曬。制作者每天要關注天氣預報,選擇晴朗的天氣制作并晾曬。晴天,村里各曬面場上,面架一字排開,面架光滑的木料顯示其已有一定年月,數百條線面高懸其間,傾瀉如簾,狀若飛瀑。同時,還要留意線面晾曬的時間。等到線面快干時,再折成需要的長度繼續晾曬。收起的線面絲絲宛似流紗,潔白如玉。然后把線面分別用紅線捆縛成一結(莆仙方言)又一結。據中房自然村的老人介紹,汀港線面都是純手工精制而成,工序復雜且費時,從面粉到線面打包,大概需要10多個小時,一人一天只能做18公斤左右。每年冬至過后,是汀港手工線面銷售的旺季。
汀港中房自然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做線面為業,線面加工產業在這個村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前不久,我和幾位文友到汀港村采風,偶然在中房自然村的一個曬面場上,看到一位年近半百的老者手持兩根細木棍,忙碌地穿梭在面架間,不時地揚起木棍在線面間上下揮舞,動作嫻熟而又輕柔。一拉一抻,面條就在這樣的“跳躍”中變細變長了。這位老者向我們介紹說:“制作線面首先要精選優質的面粉,隨后要經過發面、捶打、擠壓、團圈、搓細、拉抻等,傳統的做法全部由人工操作完成,包括綁扎線面的細紅繩,也是我們自己將麻線絲染紅而成的。”那天,我們還在汀港村一位老鄉家里吃了一碗點心面,碗面有煎蛋、油炸花生米、油炸紫菜,還有香菇、黃花菜、點心肉等,寓意歡迎來自東西南北的朋友來汀港做客。
曬面場上,陽光照射下的線面,好似跳動的五線譜,正在譜寫著汀港手工線面之曲。難怪村里文化人戲稱曬場上的線面是“能吃的五線譜”。
——選自《莆田市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