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橋村的王國棟和陳洪文兩先生在“走齊”(方言棋名)。
朋友,你見過嗎?這是什么棋?昨天,筆者在城廂區鳳凰山街道的山區林橋村老協會見到兩位老人在“對弈”。他們在一個“回”字形的棋紙上思考著下“只”。這“棋只”每人11個,各執白色和棕色、棋子。剛開始,叫做“一放中,二放角”,即第一個人下第一個“只”一定要放在一直線上3個交點的中間一點,而第二個人下第一個“只”一定要放在直線兩端的交點上。每個人“只”要能在一個線上下滿3個只就可以把對方的“只”“吃掉”一個。在下“只”時,一看到對方的三點一直線上若占了二個“只”,就要用自己的“只”把另一個點給堵上,盡量破壞對方成不了三個“只”在一直線上。下完手中的11個“只”后,開始在棋盤上行“只”,你一下我一下輪著“走”,直到把對方的“只”“吃完”為勝。
據說這是老祖宗從遠古傳下來的民間“棋只”,不見文字記載,也沒有地方可以買到這種棋。這種“棋”的流行始于牧童。山里的孩子放牛到山上,他們用紅陶瓦在平石頭上畫上“棋盤”,然后把紅陶瓦片和白色瓷片用小石頭打碎,挑出多11個,就可以開始“下棋”了。牛在林間吃草,人在樹下對奕,這頂有詩情畫意的。
現在林橋村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還把這“棋”作為老人娛樂的項目。他們畫了好幾種民間“棋盤“,用兩種顏色的塑料板剪成蠶豆大小的“棋只”,讓老年人“對弈”,用方言說有:“走齊”、“四沙”、“鉆牛角”、“豬母與豬仔”等,老年人玩起這“地方棋”還有滋有味的,聽說一盤決出勝負還須兩個多種頭,可以動腦健身。 (陳寶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