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鄭氏福祿壽古廳堂
狀元王仁堪題匾“頤年亮節(jié)”
武狀元黃培松題匾“躋堂重慶”
清福建學政王錫蕃題匾“德侔衛(wèi)瑗”
狀元王仁堪
武狀元黃培松
近日,好友鄭文章偕筆者到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埭里村,參觀前黃自然村鄭氏福祿壽古廳堂懸掛的晚清文狀元王仁堪題壽匾、武狀元黃培松題壽匾、福建學政王錫蕃題壽匾,彌足珍貴,十分罕見!茲綜述之,以饗讀者。
狀元王仁堪題匾“頤年亮節(jié)”
狀元王仁堪題匾中間行楷書“頤年亮節(jié)”四大字,上款“賜進士出身、丁丑科狀元、欽點翰林院修撰、欽命四川督學部院、年家愚侄王仁堪頓首拜賀”,下款“旌表節(jié)孝、誥封恭人、貞修陳太恭人頤齡榮慶,光緒歲舍旃蒙作噩菊秋穀旦立”。
白塘桃源埭里鄭氏三世祖斌嘉公淑配陳氏媽,清光緒十一年(1885)慶期頤,授“頤年亮節(jié)”匾,旌表節(jié)孝,立貞節(jié)坊(坊在新港,20世紀60年代被毀),誥封太恭人(賜圣旨,立匾“奉天誥命”)。娘家本村隔橋。
王仁堪(1849-1893)字可莊,又字忍庵,號公定,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清光緒六年,出任山東學政。清光緒十一年,出任貴州鄉(xiāng)試副主考。清光緒十三年,奉命充上書房行走。次年,出任江南鄉(xiāng)試副主考。清光緒十六年,任會典館繪圖處總纂官。清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出任江蘇鎮(zhèn)江知府。清光緒十九年(1893)七月,調(diào)任蘇州知府。十月二十日卒于任上,年僅四十五歲。光緒帝詔允宣付國史館立傳,以表循良。其有《王蘇州遺書》傳世,其中《惜陰賦》《志不在溫飽賦》最為后人傳誦。其書法以歐、褚為宗,骨氣勁峭,大小楷書法極佳,名稱一時。
王仁堪歿后,靈柩運返福州葬于北門外馬鞍山。在其任過知府的鎮(zhèn)江府,人們特在金山冷泉之畔建祠紀念這位好官,春秋致祭,由當時名人樊增祥撰文,陳寶琛書碑。今已列為當?shù)匚奈锉Wo單位,而且成為旅游瞻仰勝區(qū)。其在福州孝義巷的故居,后改建為王氏家祠。
武狀元黃培松題匾“躋堂重慶”
武狀元黃培松題匾中間行楷書“躋堂重慶”四大字,上款“誥封朝議大夫、云衢(四世祖龍標)老伯臺大人、暨德配吳太恭人七旬雙壽榮慶”,下款“欽點御前侍衛(wèi)、乾清門行走、賞戴花翎、庚辰科會元、狀元黃培松頓首拜賀。光緒八年歲舍壬午孟冬穀旦”。
黃培松(1855-1925)字賢禮,號菊三,福建泉州南安市洪梅鎮(zhèn)山溪人。清光緒六年(1880)武狀元及第,授頭等侍衛(wèi)。不久,出任廣東參政、游擊,旋升瓊州總兵,記名提督駐廣東,以軍功賞“卓卓勇巴圖魯”頭品頂戴。1913年,袁世凱竊國,起用黃培松為福建護軍使,授陸軍中將,先駐福州,后駐廈門。1918年6月,北洋軍閥執(zhí)教,薩鎮(zhèn)冰為福建清鄉(xiāng)督辦,舉黃培松為會辦。黃培松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賣國、南北軍閥混戰(zhàn),對時局的認識有所提高,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1922年9月授培威將軍,加上將銜。之后解甲隱居廈門,倡建江夏祠。后又移居福州。1925年農(nóng)歷七月初六,卒于福州家中。1926年7月,追贈陸軍上將。
黃培松葬福州鼓山,俗稱“將軍墓”。坐北朝南,平面呈鳳字形,墓埕三層,花崗巖石構(gòu)筑,占地面積有200多平方米。墓碑楷書“南安黃將軍菊三之墓”。
福建學政王錫蕃題匾“德侔衛(wèi)瑗”
福建學政王錫蕃題匾中間行楷書“德侔衛(wèi)瑗”,上款“賜進士出身、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欽命福建督學部院、世愚弟王錫蕃頓首拜賀”,下款“欽加同知銜即用清軍府、研山(壽房五世祖鐘豪公)先生花甲榮慶,光緒歲舍旃蒙協(xié)洽蠟月穀旦立”。
王錫蕃,字季樵,號康候,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生,少年走科舉之路,清光緒元年(1875)中舉人,翌年中進士。此后,在翰林院供職多年,由庶吉士上升至編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曾奉派主持湖南鄉(xiāng)試。清光緒十九年(1893),外放福建學政。侯官青年林旭即出其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百日維新期間,贊助維新變法。七月(新歷9月)禮部六堂官被革職后,其擢署禮部左侍郎。戊戌政變后,因林旭被誅,坐“濫保”罪,被革職。之后,王錫蕃先應(yīng)聘赴河南,主講信陵書院。清光緒三十年(1904)秋,山東省農(nóng)工商局咨準巡撫周馥,聘請王錫蕃總辦登、萊二府漁業(yè)公司,并先行撥給官股銀1萬兩,以為提倡。王錫蕃應(yīng)聘,在黃縣勸集商股銀3萬兩,于翌年四月在煙臺創(chuàng)辦山東漁業(yè)公司,自任總辦(經(jīng)理)。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王錫蕃得以復官,補翰林院侍讀學士。1912年5月,周自齊任山東都督后,聘請他為議紳,向他咨詢施政意見。12月,山東都督周自齊就原有山東通志局酌量改組,聘請張英麟、王錫蕃、于宗潼、毛承霖等4人為總校,著手校訂工作。王錫蕃等對孫葆田總纂的《山東通志》書稿“詳加勘訂、補網(wǎng)、正訛,期臻完善,未敢稍涉疏率”,歷時3年,于1915年完成定稿并刊行于世。其于20世紀20年代初因病去世。遺著有《經(jīng)義約選》兩卷(已刊),詩集一冊。另有校勘《馬端敏公(新貽)奏議》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