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幾位助手花了十九年工夫編纂的一部編年史。資料豐富,取材精審,是我國的歷史名著。在833-834頁中一篇疏廣和疏受的故事,讀后仍然可以從里面得到一些歷史的借鑒和教益。進而引起閱讀古史的興趣,同時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漢元帝劉奭十二歲時,就通學了《論語》《孝經》太子太傅疏廣和太子少傅疏受,都是太子的師傅、叔侄二人在一次對話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說人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現在我們做到了二千石,官做成了,名聲也有了,這樣再不離去,恐怕要后悔的”。
當天叔侄都寫了呈文稱病請假,后來又給皇帝上書請求退休。皇上都批準他們了,還賜給黃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贈送五十斤,高級官員、老朋友都為他們餞行,送行于街道上看熱鬧的人都說:“真好哇!這兩位大夫”。還有人贊嘆著為他們掉眼淚。想起來他們一定是二位清廉官員。
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回到老家,叫家人將皇上賜的黃金變賣了,供辦酒宴請來鄉親族人和老相識,賓客一起娛樂敘情,交待大家辦一些公益事業。有人勸疏廣要為子孫略微購置些產業,疏廣說:“我難道年老糊涂就不惦念子孫嗎?我考慮就原有的土地房子,讓子孫辛勤勞動足夠吃穿了,如今再搞點寬余,那只能引導子孫懶惰而已。有才德的人錢多了,就削減他的志氣;愚蠢的人錢多了,就增添了他們的罪過。再者說闊人是惹大家怨恨的。我既然沒有什么能耐來教育子孫,也就不打算增加他們的罪過而叫人們產生怨恨。還有這些金子是圣主用來養活我的,所以我樂意跟鄉親們共同受這種恩賜舉辦一些公益事業,為眾人造福,來度過晚年這不也挺好嗎?當時鄉親們聽了都心悅誠服。
隨著新世紀的進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生漫長的跋涉之后,跨進老年,這是一大轉折。退休是一種新陳代謝,畢竟度過了風華正茂的歲月,返家后,深感人到暮年,無求品自高的地步,只求安度,過個幸福晚年,但光景無多,我想縱有修性、更要“清心寡欲”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做到老有所為,有所奉獻。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