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群山,千姿百態。著名的承德磬錘峰,從山脊上擎天獨立,上粗下細,危然怵目,恰似一根大姆指從大地上向天翹起,其狀之奇,其勢之險,其形象之特異,據說可使非洲納米比亞奇峰“上帝的姆指”相形見拙!
我初到承德,縱覽“避署山莊”諸景,最早就被這座磬錘峰所迷醉,不怕懸崖峭壁欄阻,攀緣到了“姆指”旁邊,撫摸“指”紋瞻仰雄姿,真想和維妙維俏的“大姆指”握一握手,談一談心,問一問身世來歷,為什么會孤峰獨立峰戀之巔,伸出天生“姆指”所為哪般?我輕挪寸步走險于巖壁石縫處,俯瞰兩側陡直如削,深淵無底,令人心膽生寒;仰觀峰頂,高峻雄偉,白云繚繚,好似已插穿了藍天一般?細視草木不生的峰腰石隙間,一顆蔥萎古樹,迎風遙曳于云崖之處,使人驚疑如此欠缺水土的高空石隙間能夠生存下來,其不解之迷,至今未有破釋。據當地人稱,此乃千年桑樹,又各蒙桑、崖桑,高約3米,基徑30厘米,具有頑強的耐旱抗寒生命力,奉為樹中之神。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策馬來到山下觀察,回去記述于書:“武列水東南歷石挺下(石挺,即是棒槌磬錘峰,亦稱棒槌峰)挺在層巒之下,孤石云舉,臨崖危險,可高百余仞”。他還特地請當時安州州牧選派射箭能手,從山下張弓勁射,未有人能射過峰頂,留下了一場議論。
“大姆指”般的磬錘峰,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查閱記載民間以及專家們有關它與大自然關系的論述,使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根據考古學家證實,早在一億五千年前,這座磬錘是沉睡在承德河湖盆地中的泥沼和礫石,直至形成巖石之后,隨著地殼的運動,上升的陸地,于三百萬年前的一堵狹窄的“石墻”斷層割切而幸存至今的“石柱”。由于歲月風砂撞擊和雨水沖刷,年長月久,變得上粗下細,形成了今日既似“姆指”又似“棒槌”的形狀。康熙皇帝視山莊諸多寺廟,特雅號命名為“磬錘”,為和尚們敲擊“晨鐘”,可謂因景因地得各,十分形象得當。據專家測量,此峰高達59.42米,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7米,體積6500立方米,重約16000多噸,無論從高度、體積、或形貌、風姿上,都比非洲的納米比亞奇峰遙遙領先,堪稱無以倫比的中國式“上帝的姆指”。
民間有一則神話故事,十分美麗動人。傳說遠古時代這里一片汪洋大海,龍王的水軍先鋒混海龍,經常興風作浪,殘害漁民,被一位英俊青年長矛刺死,龍王聞報大怒,派來蟹將蝦岳擒走青年捆綁在后花園準備剜心殘殺,被善良的龍女獲悉解救,一起逃走并用盜取的龍宮“定海針”擲退追兵,大海立刻干涸,定海針變成棒槌山,青年與龍女結成夫婦,在山下過著幸福的生活。誰料龍王上天告狀,上帝派出法師將龍女點化成一棵桑樹長在山腰,永遠無法下來與青年相聚,使她非常傷心,樹下掉落白桑椹,正是龍女苦澀的顆顆淚珠。傳說,凡人吃了那桑椹會延年長壽。我與游人特意在峰下左右尋覓,卻一無所獲,仰首欲問,只見棵古桑的枝葉如在撫摸藍天,戲弄白云,與游人遙遙招手相呼?
我敬仰磬錘峰具有剛毅堅定的氣魄和風雨不屈的英姿,為人世間樹立起一種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我欣然站在它的身傍,請攝影師以此為背景拍下一幀永難忘懷的紀念。我想,朋友您如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這座英俊的天下奇峰,領略中國的“上帝的姆指”的自豪與驕傲!(鄭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