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開放 國富民強
讀《四書》中孟子在公孫丑上(尊賢章要旨)說:“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hellip;hellip;。
這一章實際上是孟子與齊宣王對話中關于“發政施仁”內容的進一步展開,我們從這展開的描述中,看到的是一幅開放的治國藍圖。從干部政策到商業、農業、城市居民、海外關系等,無不以開放的姿態來處理。
開放得民心,得民心則國家興旺發達。古代已是如此,當今社會更是必然的趨勢。當然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關于用人,關于稅收(商業、關稅、農業稅、城市人口、土地占用稅等等),恐怕都還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其中千頭萬緒的矛盾,千絲萬縷的糾葛,絕難有所體會。
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一部人類史,就是矛盾運動的歷史,也是人類化解矛盾的歷史,道德的進化,文化的進步,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解決矛盾,擺脫自然,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美德理想。
人民內部矛盾之所以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就是因為廣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而能夠協調合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形成一種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動力,就能在共識的基礎上團結起來,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不認為孟子所描述的開放藍圖是誘人的,特別是處在那個兵禍不斷的時代,實現他的這一系列規劃,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從根本上體現了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實現了政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