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莆仙戲 陳曉威/攝
提及20世紀莆仙戲表演藝術,可謂名家輩出,群芳薈萃,劇目創作、演出藝術極其活躍,而莆仙戲表演藝術家朱石鳳先生就是莆仙戲劇壇不能繞開的代表人物。
苦練出真功
1927年11月,朱石鳳出生在仙游縣龍華鎮過溪自然村的一戶農家。他家境貧寒,三歲時喪父,十歲便進入“粗禮”戲班從藝,師從清末名藝人“旦仔寧”。那個時候的戲班,沒有女演員,女角色都是由男人扮演的。他就被選去飾演女角,學習閨門、花旦、青衣。
天剛蒙蒙亮,他就起床跟師父練功學戲,師父三記戒尺一敲響,就進入緊張的練功,壓腿、下腰、毯子功、把子功、走臺步、跪圓場,項項都行練。他還要在一條窄窄的條凳上練臺步,練眼神,師父點上一根香,香動眼隨,直到把眼睛練活了,達到會準確傳神為止。
再者,練唱腔。一開始就是“站桌頭”,即站在桌子邊,跟師父學唱腔。師父既教唱,又打板,又拉琴。必須學唱各種曲牌、多樣唱腔。為此,朱石鳳學唱腔沒少挨師父手上戒尺的打。就這樣,名師嚴教終于出了他這個才子。
朱石鳳從小聰明穎悟,學戲時刻苦勤奮,又肯動腦筋鉆研,自己沒表演的時候,就在一旁認真地觀摩別人演戲,看到師兄們哪個動作表演的好,他都一一記下了,課后反復學練,打下了厚實的表演技藝功底。在面對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要求時,他都能做到得心應手,不論是閨門戲、花旦戲、青衣戲還是現代戲,都能演得很出色,并逐步成為該戲班的旦角臺柱子,在城鄉舞臺演出,每到一處,許多戲迷看了他的表演,喝彩聲不斷,好評如潮,留下很深的印象。
1952年,25歲的朱石鳳進入鯉聲劇團。他先后扮演《十八條》《薛仁貴》《薛剛》《劉知遠》《彥明嫂》《目連》等400多個劇目中的旦角,精妙生動地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情感豐富又各具特色的旦角藝術形象,不論是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巾幗英雄、嬌女、智婢還是貴婦,都演得惟妙惟肖,觀眾贊不絕口,因而蜚聲莆仙城鄉劇壇,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真心熱愛,被戲迷譽為莆仙戲“四旦鳳”。
據莆仙戲老藝人回憶,朱石鳳的傳統基本功扎實豐厚,演藝技巧精湛,其對人物角色的精準把握和逼真塑造,使舞臺表演和人物生命相融為一。他廣采博蓄,跨越多個行當,嫻熟運用各類程式,使莆仙戲表演升華到新的高度;他還能依據劇情需要,大膽汲取民間音樂及其他劇種曲調進行改腔、創腔,豐富和發展了莆仙戲唱腔。他為莆仙戲藝術的傳揚光大,蓄積了豐厚的藝術寶藏。
精于“演”與“導”
隨著鯉聲劇團招收的女演員登臺表演,朱石鳳也開始轉換角色,飾演各種男角。從此他進一步拓寬了戲路,什么角色都嘗試表演,如正生、貼生、末角、丑角等。他還善于在日常生活、社會現象和心理情緒上進行細膩的觀察和體驗,并融匯于戲曲表演之中,使不同行當、不同角色、不同個性的表演都能各盡其態、各得其味、各得其韻、各得其美。由于什么行當都演得非常出色,后來他成為了一個能把握全局的優秀導演。
朱石鳳28歲時當上莆仙戲表演指導老師。他從來不打罵演員,給年輕演員教習表演技藝時,總是一遍又一遍示范,手把手言傳身教,耐心細致進行教授。
1955年后,朱石鳳在繁忙的演出外,開始兼任鯉聲劇團的導演。當導演對文化不高的朱石鳳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從小進入戲班,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大字不識。但他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達到驚人的地步,曲詞道白過耳不忘,讓人佩服不已。也許是因為他比別人更用功、用心吧,每回有新劇本要他執導,他總是請編劇把劇本從頭到尾讀上一遍,就這一遍,他便能把整個劇本熟記于心。
為了使每場劇情入戲入景、飾演人物生動感人,朱石鳳也是日夜構思、反復推敲每一場劇情場景、每一個演員動作。他常常深入到基層生活中,細心觀察、潛心揣摩、刻意塑造,把每個飾演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更加豐滿、生動。同時,他緊扣時代和角色人物特點,靈活運用各行當程式,為劇目設計出完美的導演方案。據鯉聲劇團演員介紹,進入了耄耋之年的朱石鳳,還堅持給劇團當導演。他導演的每一出劇目都是“一次性通過”,顯示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多方面的表演才能,讓全體演職員佩服不已。
在朱石鳳眼里,沒有主、配角之分,每個角色都很重要,所以每次導演一場戲,他自己都要把每一個角色先飾演一番,加深對他所導演角色的全面了解,恰當、準確地精心設計、把握與相關角色同臺演出時所飾演角色的言語、動作、情感的恰如其分,使每一個表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改易、創新、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表演藝術層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一是緣于他當演員時勤修苦練,廣納博蓄,打下了厚實的表演技藝功底,在面對不同角色的不同表演要求時能做到得心應手、應對裕如,不論是花旦戲、武旦戲還是現代戲,都能導演得很出色。二是,在戲曲創作理念中,他全面地把握戲曲規律,諳熟傳統,使創新創造有堅實的依托,不斷地在求新求變中適應觀眾的審美要求;他根據劇情的需要大膽地吸取民間或外來曲調,改腔、創腔,使其唱腔別具風味,豐富、發展了莆仙戲唱腔。
藝術碩果豐
幾十年來,朱石鳳運用嫻熟豐富的莆仙戲表演技巧,指導演員們塑造一個個鮮活的舞臺形象。他先后執導《團圓之后》《春草闖堂》《新亭淚》《晉宮寒月》《乾佑山天書》《葉李娘》《蔣世隆》《借新娘》等名劇,在各次福建省創作劇目調演中均獲優秀導演獎。在第三、四屆全省農村職業劇團會演中,他執導的《借新娘》《傻妹睦親》,分別獲得優秀導演獎和最佳導演獎;執導劇目《葉李娘》,主演王少媛獲得了第十七屆全國戲劇“梅花獎”;執導過傳統劇目《目連》、現代戲《長街軼事》,受到同行和專家的極高評價,在戲劇界頗具影響,其執導的不少劇目在全國戲劇匯演中榮獲導演獎。1979年,他導演的《團圓之后》《春草闖堂》晉京獻演;1986年,他導演的《晉宮寒月》晉京獻演;1998年,他導演的《葉李娘》和新編歷史劇《乾佑山天書》晉京獻演。
鯉聲劇團的大部分傳統戲,都是通過他的傳授才得以恢復傳承,因此專家和戲迷們稱譽他為莆仙傳統戲的活字典。他執導的宋元南戲《目連》戲,在“全國南戲學術研討會”展演和“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展演上,獲得國內外專家、學者、觀眾的一致贊揚和肯定。據統計,他導演的傳統和現代戲劇作品高達300多出,在全國戲劇界影響很大,深受城鄉觀眾喜愛。
1998年10月,鯉聲劇團應“臺灣文化中心”的邀請,在臺北、臺中、臺南等地巡回演出朱石鳳執導的《團圓之后》《春草闖堂》《晉宮寒月》等劇目,受到臺灣戲劇界和觀眾的高度評價。在臺灣舉辦“莆仙戲學術座談會”后,朱石鳳、周汝典、王少媛等人作了莆仙戲身段示范表演,受到專家學者和同行的贊譽。
朱石鳳為傳承莆仙戲藝術、培養新人殫精竭慮。他和鯉聲劇團的老藝人們在城鄉舞臺上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如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戲劇類)代表性傳承人王國金、許秀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王少媛。
莆仙戲的表演程式里,一根手指頭就能表現出愛、恨、毒、慈等多種情感,據說光手上的基本動作就有1000多個。又如“掃地裙”表演:長裙拖地,粗蹀行走,腳踢長裙不露鞋尖,腳步由慢漸快,稍微不慎就會絆倒,正反各圓場18圈,主要展現女性婀娜身姿,表現焦急趕路的狀態。而垂地裙裾隨著不斷地蹀步踢起而完全撒開,裙底宛若一朵盛開的白蓮花。2006年初,仙游縣文化部門專門對莆仙戲傳統劇目進行搜集整理,準備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間,朱石鳳導演的傳統折子戲《桑駱教書》《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被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錄制保存。
2008年2月,朱石鳳這位莆仙戲藝術家被文化部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仙戲代表性傳承人”。 選自《莆田市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