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而無怨 富而無驕
《四書》在學而篇里,子貢問孔子:“貧而無怨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所以孔子在這里依然說:“富而無驕,易”。富有了,成了大款,卻不趾高氣揚,驕傲自滿,這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當然凡事先易后難。對于正在奔小康的當今國人來說能做到“富而無驕”,那也就很不錯了。說到底,錢財只是身外物,貧富都作等閑看,那也就可以超脫一些了吧。
世人都在追求富貴,卻沒有真正的富貴。被人捧得高高在上,以為貴如天子了,殊不知一旦遇到倒霉事,眾捧將一撒手,你就跌落地上去。有的人雖富甲一方,卻拿不出一塊石子給人,這種人便是最貧窮的人。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并且肯幫助別人,才說明你做到貴,說明你善良。善良加上強大就是真正的高貴。這種高貴可以說從靈魂到肉體都體現出人格力量來。有的人雖已站在高處,卻不肯伸出一只手來扶助跌倒的人,這種人便是最賤的人。
見利忘義的吝嗇鬼,都是有許多財產的人,可誰會稱他為富貴呢!富貴應該是一種道德觀,孔子門徒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樣的人能說他貧賤嗎?
有一句通用的諺語:“富人之心常如乞丐”,乞丐只乞討卻從不施舍,而許多富人卻是永遠貪而無厭,永遠在想盡辦法乞求財富,你能說他們富貴嗎?當今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有一些人上下串通,內外勾結,以權謀私,大發其財,你能說他們富貴嗎?
真正的富貴是一種精神富貴,人格富貴,懂得財富是既造福自己,也造福別人,關注民生的。懂得人應該幫助別人,并以此為榮。
扶助、救災、施舍,這種道德觀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一種真的覺悟,善的信念,美的境界,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為人民所翹首以待。
一些富貴人生的大款用錢粘“善”字“福”字,燒錢來顯富,他們生活中除了錢,已經是一無所有了。(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