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過時的群雕《收租院》
四川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展出的群雕《收租院》,上了年紀的人都不陌生,因為當年電影記錄片《收租院》曾在城鄉各地廣泛放映。在那個年代多數人除受到了思想教育外也得到了藝術的感染。我市的某文藝團體還以這組群雕為標準創作了歌舞劇《收租院》,演出多場。
1965年6月,四川美術學院的兩位老師帶領5位雕塑系4年級的學生到大邑進行《收租院》雕塑藝術創作,并于當年10月完成,陳列在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內供人參觀。
《收租院》大型雕塑共塑了6組群像,包括交租、驗租、過斗、算賬、逼租、反抗(現更名為“怒火”)共計114個真人大小的人物。它們以連續的情節和連環舞臺式的構圖形式,展現了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過程。
在創作中,作者借用了傳統木雕折子戲的表現方式,既有民間塑雕羅漢的手法,又結合了西方寫實人體的結構表現,生動形象地塑造出了眾多不同身份、年齡和個性的形象,在中國現代雕塑史上是個創舉。
這114件泥塑群放置在凹字形的房廊內,與收租環境渾然一體,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為了迎接新中國60周年國慶,最近,上海美術館重新展出群雕《收租院》,但泥巴雕塑換成了玻璃鋼和青銅,泥地平房的環境也變成了打蠟地板和鋼筋水泥建筑。
現在觀看展覽的心情和氛圍不同往日。記得當年在廈大建南大禮堂觀看記錄片時,現場還不時有人大喊:“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打倒地主階級”的口號。那時是帶著“階級感情”和“階級教育”的心情觀看的。這次在上海參觀《收租院》雕塑展著重是從人物的造型藝術上加以欣賞的,真正體會到雕塑藝術作品的恒久生命力和沖擊力。
《收租院》群雕是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沒有夸張和抽象的成份,一比一的比例更讓人感到實在和親近。據說當年為了創作更接近現實,還請了許多“模特兒”穿上真實的人物服裝讓藝術家進行現場創作,這樣的藝術作品更容易讓觀眾接受。
好的藝術作品是不隨時間的過去而“過時”的,藝術的精神是永存的。當然,《收租院》是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的,它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堂政治課,也是學習當代中國雕塑藝術的一堂美術課,從中可以尋找東方藝術之美和中華民族的藝術元素符號。(陳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