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xué)范
陳曉威/攝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nèi)經(jīng)過長期歷史積累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體系,屬于當(dāng)?shù)鼐用窆餐膮^(qū)域自我意識,由此產(chǎn)生出鄉(xiāng)土情感親和力、凝聚力,并且以文化符號為標(biāo)志。文化符號具有某種特殊內(nèi)涵或意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形式。原莆田縣人杰地靈,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文化,那些文化符號,從不同側(cè)面,代表莆田形象。
山川。壺山蘭水,是莆田的象征。壺公山聳立在興化平原的西邊,屏障一方,雄偉挺拔。木蘭溪流過興化平原,滋潤這塊富饒的土地,使之成為魚米之鄉(xiāng)。
特產(chǎn)。以前的莆田縣城就叫荔城。荔城無處不荔枝,荔枝命名了一座城。
食品。1、紅團(tuán)。這是最有特色的莆田食品、節(jié)日食品,不但用于除夕祭祀,也用于節(jié)日慶典和送禮。2、豆腐湯。也叫米粉糊、面糊、插粉,雖普通,但卻是家常菜,更重要的是用于多種民俗活動。如在平原地區(qū),婚禮前夜舉行上頭儀式,一直延續(xù)到第二天凌晨。儀式結(jié)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家會挨家挨戶送豆腐湯給親友,表明新郎已成人。山區(qū)則是分紅團(tuán)。每年除夕的凌晨,家家戶戶舉行辭年活動,午飯就是豆腐湯。
民居。傳統(tǒng)的莆田民居是紅磚紅瓦,前后坡,懸山頂,燕尾脊,是最明顯的地域符號。從外地回莆田,一看到這種房子,就知道到家了。古民居有“百二間大厝”,多是明清期間大官巨賈的豪宅,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大宗伯第、江春霖御史故居、林氏大厝等。
古城樓。古譙樓,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1136年因火災(zāi)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稱“鼓樓”。我們現(xiàn)在也稱之為“鼓樓頂”。
寺廟。廣化寺是莆田歷史上最早的佛寺,福建四大叢林之一。三清殿創(chuàng)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明崇禎十三年(1640)再次募緣重修,是一座保留宋代建筑風(fēng)格的道教宮觀建筑。
古水利工程。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木蘭陂。
旅游。莆田二十四景。
節(jié)日。1、正月初四做大歲。莆田民俗,一年過兩次年。農(nóng)歷十二月最后一天,是做歲,即過年。在第二年正月初四,又過一次年,那天晚上依然吃年夜飯,初五早上依然吃線面,稱為“做大歲”。2、端午節(jié)。莆田端午節(jié)總共過五天,從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民俗活動。而高潮在初五這一天。其中有特色的是在門旁插艾,用午時草煎水沐浴,吃面條,用五色絲編成的蛋兜裝煮熟的鴨蛋,斗蛋,龍舟競渡等。
禮節(jié)。一擔(dān)盤是用竹子編成、涂上深紅色油漆的有蓋容器,用于裝禮品,五個一套大小不同的盤摞成圓臺狀,用紅色網(wǎng)繩套住,另一頭也是同樣的五個,用扁擔(dān)挑走,故稱“一擔(dān)盤”。用于送禮,是最高禮節(jié)。也用于元宵節(jié)。涵江塘頭新坡村,江口鎮(zhèn)芳山村,鬧元宵時幾百擔(dān)一擔(dān)盤排成長龍,蔚為壯觀。
人物。鄭樵的《通志》,在中國史學(xué)中占有重要地位,傳統(tǒng)史學(xué)將其列為三通之一。劉克莊,南宋豪放派詞人、“江湖派”代表作家。開莆來學(xué)的南湖三先生。
語言。莆仙方言是閩語五個方言片之一,按照以前的行政區(qū)劃,只通行于莆田、仙游兩個縣。我們稱之為“本地話”,語言上保存古音,有連讀音變,文白讀,詞匯豐富,多使用古漢語詞匯等,表達(dá)方面也很有特色。語言學(xué)家劉丹青認(rèn)為,方言提供一種看待事物、感受世界的獨特視角。從表達(dá)方式、用詞等方面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每個語言側(cè)重點都不一樣,就像物種一樣寶貴。莆仙方言正是這樣,舉幾個例子:1、在莆田,一年之內(nèi)幾個特定的時間往往有某種特殊氣候,人們用簡練的方言去標(biāo)識:清明節(jié)前后會有幾天干燥天氣,甚至使得嘴唇開裂,我們稱之為“清明燥”。可能還會有霾。農(nóng)歷三月是“三月時”,那時天氣乍寒還冷,陰晴不定,就像小兒的臉。夏至節(jié)氣前后,南面天空不斷涌起大片烏云,帶來陣陣大雨,是“夏至昶(莆仙音聰?shù)纳下暎薄6宋绻?jié)前后,梅雨結(jié)束,不下大雨了,但還會有幾天只下蒙蒙細(xì)雨,是“五日節(jié)霏(莆仙音梅)”。這是出梅的前奏。七月半那幾天,天氣特別悶熱,據(jù)說是“公媽熱”,即由于回來享受祭獻(xiàn)的祖宗們擁擠而帶高了氣溫。八月初三,海水達(dá)到天文大潮,稱“灶公生水”,據(jù)說這一天是灶公生日。如有臺風(fēng),則危害很大。“寒露,一重布”,是說到了寒露節(jié)氣,天氣涼了,不能像前一段時間光著膀子,身上總要披上一件衣服,即使是薄薄的一層。方言反映了莆田獨特的氣候特征。2、一些方言詞匯與普通話差別較大,屬于從不同方面看待事物,如月戴笠(月華),星飛過爐(流星),烏暗天(陰天),六月天(夏天),天時南風(fēng)(天氣暖和),白吐紅(龍吐珠),七變球(繡球),蚊鼠(蝙蝠),草猴(螳螂),粗面(麻臉),飯匙骨(肩胛骨),腳兜(附近),番囝油(煤油),王番(銀元),窗齒(窗格子),灶前(廚房),炊(蒸籠),推刀(刨刀),雞啄米(補鞋用縫紉機),烏龜(日光燈鎮(zhèn)流器),山楂帽(大蓋帽),地生(花生),茶心(茶葉),精肉(瘦肉),烏賊船(海螵蛸),圓圈(環(huán)島),花籃(裝禮物有提梁竹籃),先生(老師),學(xué)堂(學(xué)校),幾何針(圓規(guī)),冊盒(書包),郵政分(郵票),接龍(排隊),起母(發(fā)酵),出嘴(賭咒),手賤(偷東西),婆姐做號(胎記)等。3、一些方言詞語反映了獨特的民俗,如做大歲,宴桌,做頭,尾暝燈,午時草,食炒豆,送紙,接公媽,放水燈,送秋,搓丸,辭年,圍爐,出游,出月,做四月,車椅轎,對親情,看厝,擔(dān)肉面,捧花粉,上頭暝,答拜,抱出燈,請轉(zhuǎn)馬,做閑生日,謝恩拜懺,四目廳,前后座,鴛鴦厝,過厝,請戲糜,姓聯(lián),掛脰,橫頭桌,文十番,武十番,公母吹,老嬸媽穿紅衣服等。3、一些方言詞匯表示地方特色食品,如紅團(tuán),清明龜,豆腐丸,金粿,寶糕,熗肉,鹵面,白粿,卷煎,豆?jié){炒,糯米煎,土筍凍,燜豆腐,煎蚮,炒米粉,方糕,煎粿,麥煎。莆仙方言,為我們提供感受世界的獨特視角。
民間故事。小五哥是莆田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他的故事仍在流傳,婦孺皆知,如小五哥放大炮,五哥無褲,五哥考試,五哥嫁妹,五哥叫美人系褲帶。
民間舞蹈。九鯉舞,俗話說“弄龍弄獅弄九鯉”,把它看成與舞龍舞獅并列的舞蹈。棕轎舞,俗稱“擺棕轎”,是鬧元宵的文娛活動。
民間音樂。1、十音八樂。比較有名的有涵江十音,黃石惠洋十音。2、梆鼓咚,又稱咚鼓、俚歌、乞食歌,用莆仙方言演唱。莆仙戲《李宏筑陂》中有一段乞食詩,就是梆鼓咚,現(xiàn)場以筒鼓和竹板伴奏,表演效果很好的。
婚俗。1、婚禮中的男子上頭儀式,就是成年禮,是古代冠禮的遺存。2、兩顧。這是除出嫁、入贅之外的另一種婚姻形式。這種婚姻形式中的夫妻倆對雙方父母都有贍養(yǎng)的義務(wù)。比較麻煩的是要在婚前商定婚姻對象未來子女姓什么。有的商定第一個孩子姓從父,第二個孩子從母。如果是獨生子女,有的商定孩子姓從父,名字中必須有一個字采用女方的姓。這不是復(fù)姓,而是“兩顧”這種婚姻形式的反映。
戲劇。莆仙戲用莆仙方言演唱,按照以前的行政區(qū)劃,也只流行于莆田、仙游兩縣。在莆田,幾乎每個村都有固定戲臺,一般在寺廟旁邊,用于演出莆仙戲。元宵節(jié)的時候,社戲之聲相聞,唱的都是莆仙戲。俗話說“做戲的小神,看戲的無頭神”。戲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的人物故事有點夸張,演員演得入戲逼真,在觀眾眼里就有點瘋瘋癲癲的樣子,而看戲的如醉似癡出了神,跟著劇情走。莆仙戲深受喜愛的又一個表現(xiàn)是,一些莆仙戲動人故事,被人們加工、濃縮成典故,以俗語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使用頻率極高。
最后,整理出一個“最莆田”文化:做大歲,莆仙方言,媽祖,壺山蘭水,小五哥,紅團(tuán),木蘭陂,莆仙戲,二十四景,古譙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