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楚辭
屈原不僅是詩壇明星,而且是戰國時代的歷史巨人,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對后世社會生活與文學的影響,都是很難估量的。
他關心現實、憂國憂民、追求真理的積極處世態度,高潔耿介的品德,為進步理想和正義事業頑強戰斗的精神,為2000多年來一切志士仁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忠奸正邪的矛盾斗爭時,正直的士大夫往往以屈原為法,不惜獻身。廣大的人民群眾也熱愛屈原,每當國難當頭,就會從屈原身上汲取力量。
屈原遭憂而作辭,堅持寫作的壯舉,激勵著舊時代不得志的作家發奮著述,在磨難當中放出奇異的光彩。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他正是在屈原人格的感召下,完成《史記》這一“無韻之《離騷》”的。屈原偉大的藝術造就,同《詩經》的風雅,分別奠定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他的詩歌既有深厚的內容,又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哺育了各個時代的作家,從賈誼、司馬遷到李白、杜甫,從蒲松齡、曹雪芹到魯迅、郭沫若,可以找到他們學習屈原的明顯跡象。魯迅說:“(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甚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僅就藝術形式的影響而言,屈原的楚辭成為一種長于抒發幽怨的詩體,歷代都不乏仿作。在楚辭的鋪陳夸張、辭藻典麗、多用對偶等特點的影響下,產生了漢賦這種新的文體,而騷體賦更是與楚辭一脈相承,無大差別。楚辭以六字句為主(加“兮”為七字)的句法,架設了從四言到五七言或雜言詩的橋梁。 (游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