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之我見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篇第十九:“子夏曰:lsquo;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rsquo;”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他繼承和發展前人“國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創立儒家學說,要求統治者要愛民、教民、富民等,帶頭講仁義禮智信忠等。孔子的學說代表了中國社會科學的早期成就。子夏的這一主張體現了任人唯賢的路線和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戰國初期起就受到各國政治家和理論家的重視,成為選拔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員,以及對在編人員進行再教育的理論依據。
“學而優則仕”學什么?內容也十分廣泛。一是學習經典著作,接受民本思想教育,牢記愛民、富民、教民等方針政策,把握仁義禮智信忠等尺寸;二是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有天文、歷算、醫學、水利、建筑、國防科技、文學藝術等。這是因為各行各業無不需要專業管理人員,但編制人員都有限。實行“學而優則仕”之后,人們就需要一專多能,等待空缺。由于繼承和發揚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勇攀世界科學文化高峰,所以造就了一批批優秀分子。例如,據《后漢書》卷八九《張衡傳》記載,“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hellip;hellip;衡善機巧,優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常好玄經hellip;hellip;”這位大科學家的重大成就是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和侯風地動儀——世界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張衡是如此,中國古代許多科學家也是如此,博學多才,擁有雄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令人贊嘆不已。
中國科舉制本意在公平競爭,讓人們自己舉薦自己,并勇敢地走進考場,和全國各地考生比高低,擇優錄取。只要把好考場紀律、評卷公正兩道關,那就基本上實現任人唯賢的愿望。所以,科舉制實行后,嚴懲考試、評卷等作弊成為歷代研究的焦點。
有人愛就會有人恨,科舉制也是如此,一開始就遭到士族的反對。士族制開始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把州郡人才分為九等,作為政府選用官員的依據。后來,評定品級,首先看門第,大地主大官僚的子弟總是被評為上品。一部分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大權,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許多士族子弟不學無術,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做官,養尊處優,腐敗無能。科舉制的實行,很顯然是革了士族制的命,要士族不反對那是不可能的。
618年唐朝建立后,把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堅持了,首先迎來的是政通人和的貞觀之治,接著是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同樣是一個中國,江河湖海依舊,但是科舉制實行了,卻發生了那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稱得上是一大歷史奇跡!
實行科舉制度之后,中國科技成果更喜人。拿隋唐的科技成果和秦漢比,隋唐時期顯得科技發達,建筑業興盛,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時期的雕版印刷品;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最早的火藥武器是火箭;唐朝的僧一行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唐高宗時,政府組織人編寫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等等。這說明,科舉制的施行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否則隋唐的科技成果就無從談起。
凡此種種說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科學兩樣重大的研究成果。二者一經被統治者接受,就一直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事物是發展的,任何制度都不能一成不變,都要與時俱進,“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度也一樣,越到封建社會后期,它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扼殺人的天性。尤其嚴重一點的是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任用后只注重知識與能力,而忽略了對官員品德的考核,致使假丑惡的人混進官場以造成官場腐敗hellip;hellip;今天我們提倡國學,對“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要有一分為二的客觀分析,在選拔和任用人才的時候,在注重其文憑學歷與能力的時候,也要關注考核其道德品質hellip;hellip;(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