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
作者吳敬梓,他的社會身份至秀才為止,一生不曾出仕途。他的父親死后不久曾遭遇家變,家產在他手里斥賣殆盡,后流落外地,他到過大江南北的南京、揚州等城市。遭遇雖然很不順遂,但他的意志并不消沉,“有瑰意與琦行,無捷勁以窘步”。他對人生有理想,對品質有要求,不想做功名道路上的作繭自縛者,他不滿于當時社會的庸俗生活,謝絕到北京參加清朝統治者所直接主持的“博學宏詞”考試。后靠賣文維持生活。貧困是縮短了他和廣大人民之間的生活距離,但是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世界觀卻展現了較廣闊的內容。
《儒林外史》把書中故事的年代假托在明朝,實際上寫的是清朝,即寫他自己所體察到和感受到的生活。全書采用諷刺的筆調,寫出了一些知識分子的各種丑惡的和可笑的形象。從這些人物的生活入手,著重批判了當時的一種制度,這個制度就是統治者用以牢籠士人建立封建官僚統治的科舉考試制度,在整個封建制度中突出了它的罪惡性。在那個時代,表示不滿或進行批判,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儒林外史》是通過對人的生活的具體描寫來展開批判的。作者在第三回里刻劃了范進中舉后的生活前后變化,把當時何以會有那么大的威力的原因,作了最具體的揭露。
書中還寫出了一批為金錢和權勢所顛倒的普通士人,他們滿足于剝削階級的余瀝,精神已墮落不堪。作者寫人物最有意義的一點,就在于把“儒林”以外的一些市井小民,也放在正面人物的地位上來加以贊揚。可以看出作者始終是站在“勞心者治人”的士人階級立場來同情一些市井小民。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的肯定包含有積極的部分,也包含消極保守的部分,作品的思想性,可以說主要表現在對當時社會生活中丑惡事態的徹底批判。書中的人物不論是同一階級的或不同階級的,都各有各的特性,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身態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