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露與“開莆來學”木坊
“開莆來學”木坊,位于莆田北大路后埭街(今鎮海辦,英龍居委會龍坡社),創建于唐初。為紀念鄭露、莊、淑三兄弟開創莆田儒學的功績,邑人曾在莆田城內后埭建立“開莆來學”木坊。也有人說:唐德宗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宋熙寧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緒十年(1884)多次重修,1966年“文革”期間被毀。
“開莆來學”木坊,是莆田創建最早的坊,三間,十二柱,下接石柱,寬4柱,深3柱,石柱中央兩柱高3米,兩邊兩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礎既寬大且深,地面鋪石板,石柱豎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護柱緊靠包鎖增加其穩定性。高七米,寬五米。“開莆來學”四大字寫在高3.5米至4米的匾額上,好像兩面書寫一樣,兩旁各寬1.1米,中間寬2.5米,除書“開莆來學”外,兩旁和下面還有一橫小梁,都用小字書寫建坊的意義目的。三間的匾額底下,都枋木托住。“開莆來學”坊名匾額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書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飾以木雕花框,兩旁各飾三橫三層裝飾后,開始逐步用枋木懸出,用雞搭斗漸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層,承著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頂屋蓋,中門上六個雞斗,兩旁小門上各二個雞斗,一共十個雞斗,后也十個雞斗,從下逐漸向外伸出五層,總共前后一百個雞斗向外開放,從坊下望上去,像叢盛開的花朵。
坊屋頂用瓦片鋪成,宮殿式,脊頭隆起,兩端翹些,前后四檐角翹起,兩邊小門比中門低約1米鋪屋蓋,也脊頭隆起,只向外的脊頭翹些,向外的兩檐角翹起,遠觀很雄偉。
鄭露,字恩叟,南北朝梁陳間人,祖籍河南滎陽,先輩入閩為官,其后代曾自福州遷居永泰,及露,由永泰遷莆田南山(今鳳凰山廣化寺)。陳永定二年(558),露和胞弟莊、淑自永泰徙居南山。繼而據此山之勝,創立湖山書堂,以修儒業。書堂題有“附鳳凰山與木石;和樂兄弟,游玩詩書”之句,稱鄭氏兄弟為“南湖三先生”,后來,書堂改為“南湖三先生祠”,書堂石匾有“南山樾陰”四字,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書。
鄭氏在南山倡學,時作篇章,以訓弟子,邑人咸謂:“莆之衣冠衣物,實自鄭氏兄弟開先之也”。又謂:莆邑之稱為“文獻名邦”,實肇于陳代之鄭露,北宋景佑進士蔡高詠露:“先生如不出,莆海無真儒。”南宋理學家朱熹稱鄭露:“創學功高澤且宏”。明成化進士黃仲昭則說:“露在莆人未知學之先與其弟從事詩書,開莆之儒學,亦可謂豪杰之士也欲”,故為鄭露而立“開莆來學”坊。 (吳炎年)